巴歌劳向郢人听,作者千秋大雅亭。
内省握来兰是草,中郎书解石为经。
缄珠每喜浮波白,镂玉惟看叠嶂青。
国有太师今在粤,已从江海慰飘零。

注释:

巴歌劳向郢人听,作者千秋大雅亭。

内省握来兰是草,中郎书解石为经。

缄珠每喜浮波白,镂玉惟看叠嶂青。

国有太师今在粤,已从江海慰飘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诗歌创作才华和成就的赞赏之情。

首联“巴歌劳向郢人听,作者千秋大雅亭。”意为巴人的歌声被传来给郢人欣赏,诗人的作品流传千古,成为了大雅之音的亭子。这里用巴歌劳向郢人听比喻诗人的诗歌被广泛传唱,而作者千秋大雅亭则是赞美诗人作品的高洁高雅,流传千古,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颔联“内省握来兰是草,中郎书解石为经。”意为内心反省发现握来的兰花其实只是草,而中郎的书可以解作石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的谦虚与自谦,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颈联“缄珠每喜浮波白,镂玉惟看叠嶂青。”意为珍藏珍珠的人喜欢浮在上面的白珠,雕刻玉石的人只看重层层叠嶂的青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追求,即珍视那些浮上水面的珍珠般的闪光文字,以及那些层层叠嶂的青翠玉石般的优美诗句。

尾联“国有太师今在粤,已从江海慰飘零。”意为国家有了像太师这样的人才在广东,已经从江海之中安慰了诗人的漂泊。这里通过描绘国家的繁荣昌盛,以及太师的贤才,来表达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的诗歌才华、文学审美以及个人命运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豁达与乐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