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生东海,万里飞烟彩。
我欲往拾之,清光在兰茝。
【注释】宝应(今属江苏):古郡名,汉置。在今江苏淮安市。丛桂园:即宝应县东门外的丛桂寺。皇甫子循(1405—?):字子循,河南开封人。唐末宰相皇甫端之孙,北宋初年著名学者。郭次甫(1380—?):字次甫,河南新安(今河南渑池)人。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著有《晦庵集》等。黄淳甫(1276—1329):字淳甫,浙江义乌人。南宋遗民,明初诗人、学者。
【赏析】此诗是作者在宝应张氏丛桂园与友人同赋八首中的一首。丛桂园位于宝应县城内,因唐代名相张柬之曾任此职而得“丛桂”之名。诗题下注:“淮南草堂”,淮南,指淮南王刘安,他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方士,曾炼丹求仙,又爱好音乐,作《淮南王乐》,并建“淮南宫殿”。此诗借指好友。首句写景,描绘出明月从东海升起,万里飞烟彩的壮丽景象。颔联写自己欲去捡取月亮。颈联写月光洒在兰芷之上,尾联用淮南王求仙炼丹的故事来说明诗人与友人志向高远,希望他们能像淮南王一样,早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全诗意境宏大,语言简练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