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琉璃净土旁,帝城今现玉毫光。
因看塔火知生灭,未必高僧舍利藏。

【注释】

报恩寺塔:位于北京市西长安街。

琉璃:佛教称佛像为“佛身”,以五色玻璃或彩色绸缎等制成,称为“宝相”。

净土:指西方极乐世界。

玉毫光:佛教称佛的法相为“法身”,因佛身有七宝合成,故称“宝身”或“佛身”,也称“佛光”。

生灭:佛教称世界和万物的生死轮回变化为“生灭”。

舍利:指释迦牟尼佛的遗骨,俗称“佛牙”。

【赏析】

本诗描写报恩寺塔的壮丽景象,并借塔灯之变,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万物生灭变化、世事无常的感慨。

首句写报恩寺塔高耸入云,九级琉璃装饰的塔身熠熠生辉。诗人用“九级琉璃净土旁”来描绘塔楼,突出了其宏伟壮观的特点。同时,“帝城今现玉毫光”一句,则通过“玉毫光”这个关键词,将塔楼的美丽与帝王之城的辉煌相映衬,展现了京城的繁华盛景。

第二句则转向对塔灯的描写。诗人观察到塔火闪烁,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皆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之中。这种观察角度新颖独特,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而“未必高僧舍利藏”一句,更让人联想到了佛教中关于舍利子的传说。舍利子是佛陀涅槃后遗留下来的结晶物,象征着佛陀的智慧与慈悲,被视为极为珍贵的宝物。因此,这里诗人用“未必”一词,既表示了对佛陀智慧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世间万物皆有生灭变化之理,不必过于执着于世俗之物。

这首诗通过对报恩寺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佛教文化的了解。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启示与思考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