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帽沙门负杖迟,金刚菩萨去何时。
庄严笑遇王居士,字字钟山葬塔碑。

【注释】

观志公像:观赏志公(即达摩)的画像。

裙帽沙门负杖迟,金刚菩萨去何时?

裙子帽子的僧人背负着木杖慢悠悠的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即“菩萨”)到哪里去了呢?

庄严笑遇王居士,字字钟山葬塔碑:

在庄严的佛像面前遇到王居士(即王维),他正在为钟山的塔碑(即石经幢)撰写文字。

【赏析】

此诗题下有自注:“时余与友人游于长安之慈恩寺。”慈恩寺,唐名雁塔寺,位于长安城西,是唐代著名的佛寺,达摩曾在此面壁九年,后由弟子慧可传法。此诗当作于是年或前一年所作。

首二句写诗人对达摩形象的描绘。诗人用“裙帽沙门”形容达摩和尚的形象,又用“负杖迟”来表现其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神态。“金刚菩萨”指达摩的真身像。这两句诗以“去何时?”发问,表现出诗人面对达摩像时,内心涌起的敬仰之情。

第三句“庄严笑遇王居士”,是说诗人在慈恩寺遇见了王维。这里用“庄严”一词来形容王维,说明他的气度不凡;用“笑遇”二字,表明诗人与王维相见甚欢。第四句“字字钟山葬塔碑”,是说王维在慈恩寺为钟山塔碑撰写的文字。“字字”表示每行每句都如此,“钟山”指的是钟山之阳,即今天的南京紫金山,“塔碑”即石经幢。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慈恩寺与王维的邂逅以及他们之间的交往,展现了一幅和谐友好的画面。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通过对达摩形象的描绘和对王维、钟山塔碑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与友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