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萧萧闭关卧,劲风吹寒激窗过。
篝灯不寐抚髀坐,哀歌中夜无人和。
只今书牍有三千,不似东皋二顷田。
餔糜一饱寒无毡,男号女啼常在前。
曾闻宁生一叩角,下车载之相齐国。
人生穷达未可卜,布衣且寄灵台宿。

【注释】

灵台:指心灵,或说心灵之台。

雨雪萧萧闭关卧,劲风吹寒激窗过:大雪纷纷,诗人闭门不出,静卧房中,寒风呼啸,从窗户吹进屋内。

篝灯不寐抚髀坐,哀歌中夜无人和:在昏暗的灯光下,诗人抚摩着髀(大腿)而长吁短叹。

只今书牍有三千,不似东皋二顷田:如今书信往来如山,却不如隐居田园生活自在。

餔糜一饱寒无毡,男号女啼常在前:一顿饭吃得饱足,却连毡毯也无。男人们叫唤,女人们啼哭。

曾闻宁生一叩角,下车载之相齐国:曾听说宁戚在车前敲着牛角唱道:“南山北山,猛虎出山。”于是齐桓公召见他。

人生穷达未可卜,布衣且寄灵台宿:一个人的人生穷通富贵不可预测,还是把功名利禄暂且放下,寄托于心灵的高台之上吧。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借写景抒情,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抒发自己仕途失意时的矛盾心情,并暗寓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诗写得含蓄蕴藉,曲折深婉。

首联写冬雪纷飞,严寒袭人,诗人独处幽室,忧心忡忡。“雨雪萧萧”句点明季节和天气,渲染了寒气逼人的氛围;“劲风吹寒”句则写诗人如何抵御寒风。这两句为下文的抒情蓄势。颈联由室外转入室内,“篝灯不寐”“抚髀坐”,形象地写出诗人苦闷焦虑、愁肠百结的心境。“哀歌中夜无人和”,又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悲凉。尾联用典,表明自己虽身处逆境,仍然保持清高节操,不随波逐流。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抒情,后半部分叙事议论。中间转折处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宁戚击牛角歌”,一是“东皋二顷田”。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宁戚击牛角歌被齐桓公发现,从而得到赏识重用。这里借喻自己虽然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东皋二顷田”则是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庄周的话:“吾将曳尾于涂中”来比喻隐逸的生活。《庄子》中的“二顷田”与“东皋”相对举,表现的是庄子那种“无己”的思想境界。这里诗人用它来表明自己虽然受到压抑和排挤,但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寒冷的冬夜,因仕途不顺而孤独寂寞的情景,抒发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表达了他坚持操守,不肯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