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台峻出层城,五色玄都绛节迎。仙官法箓随舆度,侍女香炉傍辇行。
鸾舆玉辇万灵朝,西望明庭亦不遥。九霄青鸟年年至,八骏瑶池日日邀。
苍龙愿捧轩辕驭,昆仑更接崆峒路。一闻八伯《白云歌》,不羡相如《大人赋》。

【注释】

燕京篇:即《登燕京台歌》。通天台:指长安城。层城:指京城的宫城。五色玄都绛节迎:五色,表示尊贵,玄都,指长安城,绛节,红色的官帽。仙官法箓随舆度:仙官,指皇帝,法箓,指诏书。随舆度,随皇帝车驾出行。侍女香炉傍辇行:侍女,指嫔妃,香炉,烧香用的铜制器具。傍辇行,指随皇帝车驾行走。鸾舆玉辇:指皇帝的车驾。万灵朝:指众多神灵。西望明庭亦不遥:明庭,皇宫,不遥,指很近的意思。九霄青鸟年年至:九霄,指天上,青鸟,神话中传递信息的信使。年年,一年又一年。八骏瑶池日日邀:八骏,指传说中的四匹神马,瑶池,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日日邀,每天邀请。苍龙愿捧轩辕驭:苍龙,指皇帝,轩辕,传说黄帝的名字。轩辕驭,指皇帝的御用车。昆仑更接崆峒路:昆仑和崆峒山相连,指华山。更接,连接。一闻八伯《白云歌》:一闻,听到。八伯,传说中的八个仙人。白云歌,指《白石郎君歌送张二入秦》中的《白云歌》。相如《大人赋》:相如,指司马相如。相如《大人赋》,指司马相如的《大人赋》。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之作。诗中以“登燕京台”为题,抒发了作者对古代帝王巡游天下的向往和赞美。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登台所见,第二部分写登台所闻,第三部分写登台所见及感慨。全诗语言华丽而不失庄重,形象生动而富有哲理。

诗的开头两句“通天台峻出层城,五色玄都绛节迎”,描绘了燕京台的壮丽景象。诗人首先用“通天台峻出层城”勾勒出了燕京台的高大雄伟,给人一种震撼之感。接着,诗人用“五色玄都绛节迎”来描绘燕京台的尊贵地位,使得整个场景更加庄重肃穆。这里,“五色”指的是尊贵的颜色,“玄都”是长安城的别称,“绛节”则是皇帝出行时使用的红色官帽。这一句既描绘了燕京台的壮丽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崇敬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仙官法箓随舆度,侍女香炉傍辇行”,进一步描绘了皇帝出行时的盛况。诗人先用“仙官法箓随舆度”来描绘皇帝身边的官员们如何跟随皇帝出行,然后用“侍女香炉傍辇行”来描绘宫女们如何随皇帝而行。这两句既展现了皇帝出行时的盛大场面,又表达了诗人对皇帝威严与尊严的敬仰之情。

诗人转向了对其他神灵的描绘。“鸾舆玉辇万灵朝,西望明庭亦不遥”,诗人用“鸾舆玉辇”来描绘皇帝乘坐的豪华车辆,然后用“万灵朝”来表明皇帝在众多的神灵面前也显得渺小。最后,诗人用“西望明庭亦不遥”来表达他对皇宫的向往之情。

在描绘完皇帝出行的景象后,诗人开始转向对其他仙人的描绘。“九霄青鸟年年至,八骏瑶池日日邀”,诗人用“九霄青鸟”来比喻那些能够飞升到天界的仙人,然后用“八骏瑶池”来描述他们居住的美好场所。这两句既展现了仙人们的神秘形象,又表达了诗人对仙人世界的向往之情。

在描绘完仙人的形象后,诗人开始转向对皇帝的祝福。“苍龙愿捧轩辕驭,昆仑更接崆峒路”,诗人用“苍龙”和“轩辕御车”来象征皇帝的力量和智慧,然后用“昆仑”和“崆峒路”来描述皇帝的道路宽广无垠。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皇帝的赞美之情,又表达了诗人对皇帝未来道路的美好祝愿。

诗人再次回到对其他神灵的描绘。“一闻八伯《白云歌》,不羡相如《大人赋》”,诗人用“一闻八伯《白云歌》”来表达自己听到了仙人演唱的《白云歌》,并用“不羡相如《大人赋》”来表达自己对仙人的生活并不羡慕司马相如的《大人赋》中所描绘的那种奢华生活。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其他神灵的敬意,又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平淡与真实的态度。

整首诗在描绘皇帝出行的景象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诗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通过对其他神灵的描绘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展现了他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