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登泰山上,下有沧海流。
晞发餐日精,一望麟凤洲。
渺渺三神山,宫阙如云浮。
虞巡柴岱宗,肆觐东诸侯。
登封七十家,升中乃射牛。
燕齐扼腕谈,入海多宿留。
安期不可遇,羡门不可求。
肃然与石闾,日月今千秋。
吾将仍羽人,乘蹻于丹丘。
翻译
- 东登泰山上,下有沧海流。
- “东登”指登上东方的泰山。
- “沧海流”形容东海波涛汹涌。
- 晞发餐日精,一望麟凤洲。
- “晞发”指的是晒干头发,通常用来描述长途跋涉后的休息。
- “日精”可能是指太阳的精华或阳光。
- “麟凤洲”指一个以麒麟和凤凰命名的岛屿或地方。
- 渺渺三神山,宫阙如云浮。
- “渺渺”表示遥远,模糊不清的样子。
- “三神山”可能指的是蓬莱、方丈、瀛洲,中国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 “宫阙”指的是宫殿建筑。
- “如云浮”形容这三座神山如同云雾般飘浮在天空中。
- 虞巡柴岱宗,肆觐东诸侯。
- “虞巡”可能是指虞舜巡视泰山的事迹。
- “柴岱宗”指的是泰山的北峰。
- “东诸侯”指的是东方各国的君主或诸侯。
- 登封七十家,升中乃射牛。
- “登封”可能是指封禅仪式的完成,即皇帝在泰山进行的一种祭天典礼。
- “七十家”可能是对参与这次封禅的家族或部族数量的描述。
- “升中”可能是指通过祭祀活动达到与神灵沟通或祈求福祉的目的。
- “射牛”在古代可能有特定的宗教含义,但在这里不太明确。
- 燕齐扼腕谈,入海多宿留。
- “燕齐”指代的是地理位置,可能是指今天的北京和山东地区。
- “扼腕谈”形容人们在讨论时激动或感慨的样子。
- “入海多宿留”意味着许多人因各种原因留在了海边,不能继续前行。
- 安期不可遇,羡门不可求。
- “安期”指传说中的神仙或道人。
- “羡门”同样是一个神话中的仙人的名字。
- “不可遇”和“不可求”表达了对这些仙人的神秘和难以遇见的特点。
- 肃然与石闾,日月今千秋。
- “肃然”可能是指庄严、肃穆的态度。
- “与石闾”可能是指在某个地点与石头对话,类似于与自然元素交流的行为。
- “日月今千秋”意味着这些经历和故事已经流传千年,依然值得纪念和传颂。
- 吾将仍羽人,乘蹻于丹丘。
- “仍羽人”可能是指继续像鸟类一样飞翔,这里暗指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
- “乘蹻于丹丘”可能是指乘坐某种交通工具前往仙境或另一个世界,其中“丹丘”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注释
- 东登泰山上,下有沧海流。:从东方的泰山登山,看到下方波涛汹涌的大海。
- 晞发餐日精,一望麟凤洲。:晒干头发后吃饭,眼前是充满麒麟和凤凰的岛屿。
- 渺渺三神山,宫阙如云浮。:远方的三座神山模糊而遥远,宫殿建筑仿佛漂浮在云端。
- 虞巡柴岱宗,肆觐东诸侯。:虞舜巡视泰山的北峰,会见东方各国的君王或诸侯。
- 登封七十家,升中乃射牛。:完成了泰山的封禅仪式,有七十户人家参加,并在那里进行射箭表演。
- 燕齐扼腕谈,入海多宿留。:燕地和齐国的人们激动地谈论着什么,很多人在海边停留,未能继续前行。
- 安期不可遇,羡门不可求。:传说中的神仙或道人难以遇见,他们是不可求的。
- 肃然与石闾,日月今千秋。:与石头对话时显得非常庄严,这些经历和故事已经被传承了千年之久。
- 吾将仍羽人,乘蹻于丹丘。:我会继续追求如鸟类般的生活,乘着交通工具前往仙境或另一个世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攀登泰山时的各种感受和所见之景。诗中通过对泰山及其周边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此外,诗中还涉及了一些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元素,如“安期”“羡门”,体现了诗人对超自然现象的想象和向往。最后,通过表达对神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人类对永恒生命的渴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