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珍禽解语声,高飞时展拂云翎。
孝慈为禀淳和性,辩惠非求世俗听。
舞罢毳衣栖琐殿,啄馀香稻立雕衡。
上林鹰犬多如簇,独得君王御眼青。

【解析】

1.“解语声”的“解语”,指鹦鹉能学人说话,故云“能言”。2.“高飞时展拂云翎”,展翅飞翔。3.“孝慈”句,指此鸟有孝顺慈爱本性。4.“辩惠非求世俗听”句,指此鸟善于辩说和辞令(文采),并非为了迎合世俗之耳而求得赏识(赞誉)。5.“舞罢毳衣栖琐殿”,形容此鸟羽毛艳丽,尾长如毳,善舞,栖息在雕梁画栋的宫殿中。6.“啄余香稻立雕衡”,形容此鸟吃食时啄食稻谷,站在雕花的栏杆上啄食,十分可爱。7.“上林鹰犬多如簇”句,上林苑内饲养了许多鹰狗,多得像树林里的草丛一样密集。8.“独得君王御眼青”句,唯独被皇上看中,得到皇帝的喜爱。

【答案】

译文:

西域出产的珍奇鹦鹉能学人说话,高飞时展开美丽的翅膀,展翅飞翔。这种鹦鹉禀受了孝敬慈爱的本性,它的言辞和辩才并不是为了追求世俗的赞许。它在宫殿里跳舞完毕,羽毛绚丽的鸟儿栖息在雕饰华丽的屋檐下。它啄食着稻米,站立在精美的雕栏上。上林苑中饲养了许多鹰狗,如同树林中的草一样密集。(这些珍禽)唯独得到了皇帝的喜爱。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一只鹦鹉。全诗以咏物为主,托物寓意,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开头两句写鹦鹉能学人语言。“西域珍禽”四字点明其珍贵,说明是来自远方的珍品,接着又用“解语声”来进一步突出其能言的特点。鹦鹉本为善学人言的动物,诗人用“解语”二字,更强调了其能言的特点。鹦鹉善学人言,所以能够“高飞时展拂云翎”(见首句注释①)。这一句不仅写出了鹦鹉善学人言的特点,而且表现了它那自由自在、翱翔于天空的姿态,也表现出诗人对鹦鹉的赞美之情。

接下来两句,诗人从鹦鹉的禀性说起。“孝慈”句是说鹦鹉禀性淳朴善良,“辩惠”句则是说它聪明过人,善辩好辞。这里,诗人运用两个成语来形容鹦鹉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具有深刻的含义。这两个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知音,善属文,作武威长史,显名匈奴中。”班超“不修细节”,但知人善任,善于推荐人才;他“作武威长史”,显示了他的才能。鹦鹉“辩惠非求世俗听”,与班超相似,它善于辞令(文采),并不是为了迎合世俗之耳目而求得赏识(赞誉),这两句既指出了鹦鹉的特点,又暗含了鹦鹉受到重视的原因。

第三、四两句具体地描绘了鹦鹉的形象。“舞罢毳衣栖锁殿”两句的意思是说,这只鹦鹉羽毛艳丽,尾长如毳,善舞。它栖息在雕绘华丽的屋檐下,啄食着稻米,站立在精美的雕栏上。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鹦鹉写得栩栩如生。鹦鹉的这种姿态,既符合它善舞的特点,又体现了它高雅的品质。

最后两句是写鹦鹉受到皇上宠爱的原因。“上林鹰犬多如簇”一句,上林苑是皇家园林,养了很多鹰犬。这些鹰犬多得像树林里的草丛一样密集(见首句注释①)。“独得君王御眼青”一句则表明,这只鹦鹉与众不同,受到了皇上的喜爱(欣赏)。这两句既揭示了鹦鹉受宠的原因,又表达了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鹦鹉的外貌和行为举止以及它所受到的恩宠,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