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峡入峡皆天风,朝云还似楚王宫。
群猿呼啸青林上,八桨欹摇白浪中。
望海瘴烟愁更入,问程蛮语苦难通。
向来道路饶荆棘,此去车书庆混同。
【注释】
①出须阳:在今湖北境内。②天风:指峡口的山风。③楚王宫:指屈原的故里。楚王宫多云,朝云常似楚王之宫。
④群猿:指夔州的猿猴。⑤欹(yī)摇:倾斜摇晃。⑥望海:看海。⑦瘴烟:瘴气。⑧问程:打听行程。⑨车书:指统一。⑩混同:融合一致。
【赏析】
《出峡入峡皆天风》,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诗人因避安史之乱,从夔州乘舟经三峡东下,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再溯湘水西归,一路险象环生,触目惊心。诗中以“天风”为线索,将出峡和入峡时的景象、感受连缀起来,描绘了一幅气势恢宏、意境雄奇的山水画卷,充分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和豪放洒脱的性格。
首句点明时间,写诗人由峡口出峡,峡内仍被风浪所阻,但已见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了。次句写诗人远望峡外,只见那层层叠叠的白云,宛如楚地王宫上的缭绕云雾,而朝霞与云朵交织变幻,更增添了楚王宫殿的神秘色彩。三、四两句,写诗人在青林上空听到猿啸声阵阵,看到白浪翻腾,船在江水中倾斜摇曳。这两句紧承首联而来,写峡内景色。前人有“猿啼三声泪滴衣”之说,这里说猿声凄厉如哭,可见峡内地势险要,猿猴哀啸,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愁闷。“青林”、“白浪”是峡中的特有景观。诗人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来表现峡中风光的壮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五、六两句写诗人眺望前方,见海上烟雾弥漫,一片迷茫;而询问行路人,对方却言语不通,难以得知去向。这里的“望海”是指诗人在峡中回望峡外。“瘴烟”指南方山林间特有的湿热蒸气,它使空气变得污浊不清,令人感到压抑难受。“问程”是询问旅途的艰辛。“蛮语”指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方言。这些地方,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交通阻隔,信息闭塞,因此语言不通,道路艰难,使得人们难以沟通。“苦难通”,即困难重重,难以通行。“荆棘”比喻道路坎坷曲折,“车书”指车轨和文书,“庆混同”意为盼望统一。这两句写诗人出峡后在湘江上行,一路上既见山川秀丽,又感道路艰难,心中充满忧虑,期盼早日结束动乱局势,实现国家的统一。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首联交代了出峡的时间、地点和原因;颔联则由远及近,由景及情,写出了诗人出峡时所见的壮丽风光和自己的感受;颈联写诗人在途中的所见和所感;尾联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期望之情。诗中以“天风”作主线贯穿始终,把出峡、入峡时的景象、感受连缀起来,绘成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同时,诗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