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若䕷芜忽已残,西风泽国故多兰。
闲来竹底拾翠羽,月下不知清露寒。

【题解】

此诗为《全唐诗》入“卷三百六十四”的杜牧诗。题作“枯林上人墨兰四首”,当系咏物诗。据诗中“竹底拾翠羽”、“月下不知清露寒”句,可知诗人是于月下、竹阴之下,闲情逸致地观赏兰花之美。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著名诗人,以“雄奇峭丽”著称。《新唐书·艺文志》载有其集十卷,今已失传。

【注释】

杜若:香草名,一名芙蓉,又名艳草。

䕷:即蕙草,又名佩兰。

芜:野草,也指草木丛生。忽然:突然,一下子。

泽国:水乡泽国。故多兰:因此水边生长了更多的兰花。

闲来:闲暇之余。竹底:竹林深处;竹阴下。

清露:清冷的露水。

【译文】

香草杜若忽然变黄凋落了,秋天西风吹过水乡泽国的泽国故多兰花。

闲暇的时候,在竹林深处寻找美丽的翠鸟羽毛,月光下不知清冷的露水正寒冷。

【赏析】

首联起笔即写景。开篇就点明季节和时令,“杜若䕷芜忽已残”,意谓香草杜若忽然变黄凋落了。这一句看似平常,其实蕴含着一种深沉的感情色彩。杜若,即芙蓉,亦称艳草,这里借以形容女子美丽动人,而“杜若”又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作者在这里用“忽然”二字,写出了杜若变色的突兀与迅疾,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颔联是第二层意思,进一步写景。诗人由杜若忽然变黄凋落一事引发联想,想到自己曾经在泽国水乡欣赏过兰花的美丽。“西风泽国故多兰”一句中,“泽国”指的是水乡泽国,也就是江南水乡;“西风泽国”则暗含着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之意。这里的“故多”二字表明作者对泽国水乡景色的喜爱。

颈联写自己闲来无事时在竹林深处寻觅翠鸟羽毛的情景。“闲来”二字说明此时诗人心境宁静,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去做;他独自一人在竹林深处,静静地等待着翠鸟的出现。这一联写得十分细腻,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翠鸟比作一位美丽的佳人,形象生动,富有情趣。

尾联则是第三层意思,写月光下的清冷之感。诗人在月光下漫步,感受着月光下的清凉与寂静,但他却浑然不觉。“月下不知清露寒”这句诗,既表现出诗人在月光下行走时的悠然自得,也透露出他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感知。同时,这一句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寂寞之感。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这种孤寂之中,而是继续前行,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