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孤台月,尝照好怀开。
逖哉廿馀载,邂逅罗山偎。
村宁厖吠寂,鞭阁坐苔莓。
高隼临荆枳,戛戛鸣且飞。
有鸟惜毛羽,浩然怀东归。
桑梓有馀乐,偃仰复奚为。
童叟卧攀辙,行矣不可违。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劝慰友人,最后以“童叟卧攀辙,行矣不可违”,作结。

其一

“忆昔孤台月,尝照好怀开。”回忆往昔,那一轮明亮的孤月,常常照着自己美好的心情而舒展开来。“孤台月”指作者在惠州任职时建的一座小亭子,因作者自号“孤台居士”。“孤台月”是作者在惠州期间的名胜之一。“尝照好怀开”,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那一轮明亮的孤月,常常照着自己美好的心情而舒展开来。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看到月亮时,都会想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感到人生如梦,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现在,努力向前。同时,也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其二

“逖哉廿馀载,邂逅罗山偎。”遥想当年离别之时,已是二十多年了。如今又与故人重逢在罗山之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慨之情。“逖哉廿馀载”指的是从离别到重逢之间的漫长岁月。这里的“逖”字有遥远的意思,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罗山偎”是指罗山旁边的环境。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从离别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现在又与故人重逢在罗山之旁。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其三

“村宁厖吠寂,鞭阁坐苔莓。”当来到村庄时,发现村子宁静得连狗儿的叫声都听不到;而到了自己的住所,则发现屋内已经长满了苔藓。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来到村庄时,发现村子宁静得连狗儿的叫声都听不到;而到了自己的住所,则发现屋内已经长满了苔藓。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归隐山林的愿望。

其四

“高隼临荆枳,戛戛鸣且飞。”高隼(zhǔn)临荆枳,意思是说,一只高傲的鹰正面对着一棵荆棘树(荆枳),准备展开它那凌厉的目光。这里的“荆枳”指的是一种生长在山坡上的树木,因其枝条细长且呈深绿色而得名(荆枳)。“高隼临荆枳”则是一种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其五

“有鸟惜毛羽,浩然怀东归。”这里有一只鸟儿正在珍惜自己的羽毛,而诗人则因为想到了东归而感到惆怅。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鸟儿比作人一样爱惜自己的羽毛。同时,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有鸟惜毛羽,浩然怀东归”两句并列在一起,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有一只鸟儿正在珍惜自己的羽毛,而诗人则因为想到了东归而感到惆怅。这句诗通过对鸟儿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其六

“桑梓有馀乐,偃仰复奚为?”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家乡的山水之间充满了快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回家呢?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他认为,与其在官场中虚度年华,不如回到家乡享受那份宁静和快乐。这种观念在当时是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

赏析:

本篇送别诗写得很有特色:一是情景交融,二是想象奇特。

开头两句“忆昔孤台月,尝照好怀开”,就写出了诗人在惠州时的生活环境和心境。孤台月,即指孤台亭。孤台亭建于州城西面山上,俯瞰西湖。孤台亭虽不大,但风景很美。诗人常在此吟诗作画。“尝照好怀开”意思是说,每当看到月亮时,都会想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感到人生如梦,岁月如梭,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因此,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把握现在,努力向前。同时,也要学会调整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这种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理解,使得这首诗具有很强的哲理性。

接下来“逖哉廿馀载,邂逅罗山偎”两句,诗人又回忆起与故人重逢的情景。“逖哉廿馀载”,指的是从离别到重逢之间的漫长岁月。这里的“逖”字有遥远的意思,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之快。“罗山偎”是指罗山旁边的环境。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从离别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现在又与故人重逢在罗山之旁。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和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村宁厖吠寂”两句,诗人来到了村庄。当他走进村庄时,发现村子里一片寂静;而到了自己的住所,则发现屋内已经长满了苔藓。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归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归隐山林的愿望。

最后两句“高隼临荆枳,戛戛鸣且飞”,“高隼”是一只鹰的名字,“荆枳”是一棵荆棘树。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来到村庄时,发现村子宁静得连狗儿的叫声都听不到;而到了自己的住所,则发现屋内已经长满了苔藓。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也反映了他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归隐山林的愿望。”

  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这首诗的意境宏大深远,情感丰富细腻。整首诗以“孤台月”“罗山偎”“桑梓有馀乐”等意象作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同时,诗歌中的语言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
  2. 如何理解“桑梓有馀乐”?
    答:“桑梓有馀乐”是指家乡的山水之间充满了快乐,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在困境中找到乐趣。这一表达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3. “童叟卧攀辙,行矣不可违”这句诗有什么含义?
    答:“童叟卧攀辙,行矣不可违”这句诗的意思是“无论老幼都在攀爬道路,只能前行不能回头”。这里的“童叟”是指所有年龄的人;“攀辙”是指攀爬道路;“不可违”表示无法抗拒或者无法避免。这句话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无论我们处于何种境地,都需要勇敢向前,坚定信念。只有不断地奋斗和拼搏,才能实现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