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久多吟越,人谁谏逐秦。
思家愁远道,去国忆王春。
岁月惭双鬓,江湖笑此身。
渐闻乡语近,归梦不须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词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诗首联“客久多吟越”“人谁谏逐秦”,写诗人客居他乡,长期吟咏越歌,感叹自己不能劝止秦王逐鹿中原的壮志未酬;颔联“思家愁远道,去国忆王春”,写因思家而愁苦在旅途,又因怀念国家而怀念春天,表现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及对故乡思念的情怀;颈联“岁月惭双鬓,江湖笑此身”以双鬓为喻,借指年岁已长,自叹不如,又以江湖为喻,讥笑自己身处乱世仍不脱世俗之身;尾联“渐闻乡语近,归梦不须频”,写渐渐听到家乡的话语,归心似箭却不必频频作梦以求回家。
【答案】
(一)
下第回舟次平圃
客久多吟越,人谁谏逐秦。
思家愁远道,去国忆王春。
岁月惭双鬓,江湖笑此身。
渐闻乡语近,归梦不须频。
译文:
(一)
我客居他乡已很久,常常吟唱越歌;又有谁能劝阻秦王不要攻打中原呢?
因思念家乡而忧愁地在路途上行走,离开朝廷后怀念着春天的美好时光。
岁月让我惭愧地两鬓斑白,我在江湖之中笑自己像这个身躯一样。
渐渐听到家乡的话语,归乡的梦想不再需要频繁地实现。
赏析:
(一)
“客久多吟越,人谁谏逐秦。”这两句是说:我客居他乡已很久,常常吟唱越歌;又有谁能劝阻秦王不要攻打中原呢?诗人通过“吟越”与“谏逐秦”两个意象,写出诗人客居他乡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诗人客居他乡已久,经常吟唱越歌,说明诗人在漫长的流放生涯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与亲人,始终没有忘记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然而,面对现实的困境与残酷,诗人并没有选择抗争,而是选择了隐忍与退让。这正说明了诗人的无奈与悲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悲哀。
(二)
“思家愁远道,去国忆王春”。这两句是说:因思念家而忧愁地在路途上行走,离开朝廷后怀念着春天的美好时光。从“愁”字来看,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家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流放途中,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自然会产生思家之情。而这种思家之情,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亲情之思,更是一种爱国之情。因为诗人的家在遥远的边关之地,而他的仕途又正是从朝廷到边关。因此,他对国家的忧患意识,也深深地植根于他对家国的深情眷恋之中。同时,这两句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由于政治腐败,导致许多无辜的人被贬斥到边疆或偏远地区,而这些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走他乡。他们虽然有强烈的思家之情,但却只能把这种情感寄托于春天的美好时光之中。而春天的美好时光,也只能让他们产生无尽的思念与惆怅之情。这种现实的悲哀与无奈,也正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所在。
(三)
“岁月惭双鬓,江湖笑此身。”这两句是说:岁月让我惭愧地两鬓斑白,我在江湖之中笑自己像这个身躯一样。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一方面,他以“双鬓斑白”来形容自己的年龄与容貌,表现出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特点。另一方面,他又以“笑此身”来表达自己对自己身体状态的关注。这种关注并非是因为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或恐惧,而是出于对自己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与反思。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身体状态并不足以影响他对社会的贡献与价值,真正影响他的只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四)
“渐闻乡语近,归梦不须频。”这两句是说:渐渐听到家乡的话语,归乡的梦想不再需要频繁地实现。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由于长期流放在外,诗人与家乡的联系越来越少。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不断成长,诗人越来越渴望回归故土、回到亲人身边。因此,当他听到家乡的话语时,内心会无比激动、难以抑制。但尽管如此,他仍然希望不要过于频繁地去梦见归乡之事。这是因为他明白自己的身份与使命所在,知道在特定时期内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所以,他只能在梦中回忆与想象故乡的美好情景,而无法真正回归故土。这既体现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对人们的影响与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