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仰千年事,芳名重此山。
渊源俱学孔,伯仲总晞颜。
道与乾坤久,心俱水石闲。
我来登眺暂,觉已出尘寰。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
晦翁岩四首有引
俯仰千年事,芳名重此山。
渊源俱学孔,伯仲总晞颜。
道与乾坤久,心俱水石闲。
我来登眺暂,觉已出尘寰。
注释:
- 晦翁岩:指晦翁岩寺,位于中国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寺院之一。
- 引:这里可能是作者为这首诗所写的序言或注解。
- 俯仰千年事:形容时间的流逝,感慨世事沧桑变化。
- 芳名重此山:芳名,美好的名声,此处指的是“晦翁岩”的名字。重此山,强调了“晦翁岩”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 渊源俱学孔:渊源,本义为水流的源头,引申为事物的来源、根源。俱学孔,意思是大家都学习孔子的思想。
- 伯仲总晞颜:伯仲,古代兄弟排行用语,这里泛指同辈中的杰出人物。总晞颜,表示共同怀念、仰慕孔子。
- 道与乾坤久:道,这里指的是道家的思想或道理。与乾坤久,意味着与天地同其长久。
- 心俱水石闲:心,这里指的是心境或思想。俱水石闲,表示心境如水般平静,如石头般坚韧。
- 我来登眺暂:我来,表示我来到此地。登眺,指登上高处眺望。暂,表示短暂、暂时。
- 觉已出尘寰:觉,这里指的是觉悟、领悟。出尘寰,表示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通过描绘晦翁岩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自身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与“晦翁岩”相关的文化印记,同时通过对“伯仲总晞颜”等词语的运用,表达了自己与孔子等先贤的思想共鸣。最后,诗人通过“我来登眺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短暂停留和对超脱世俗境界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