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浪兼天远,金堤历岁成。
回澜过砥柱,拯溺遍群生。
沧海将相变,污邪尽可耕。
睹河思绩茂,况已颂如京。

【注释】

  1. 银浪兼天远:银波涛涛,连天接海。
  2. 金堤历岁成:金堤,即黄河河堤,历经多年的修建而成。
  3. 回澜过砥柱:回澜,大波浪。砥柱,指中流的砥柱山,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
  4. 拯溺遍群生:拯救了无数溺水者。
  5. 沧海将相变:沧海,大海;将相,指国家大事。这里比喻国家的治理和治理者的才能。
  6. 污邪尽可耕:污秽邪恶,都可以通过耕种来消除。
  7. 睹河思绩茂:看到河流想到治理得很好。
  8. 况已颂如京:已经像京都一样受到颂扬。
    【赏析】
    首句“银浪兼天远”,描写黄河浪涛滔天,气势宏伟壮观;“金堤历岁成”,描绘出黄河河堤经年累月修筑而成,坚固耐用的景象。这两句诗,既写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伟大功绩,又表现了治理黄河的艰辛与成果,为下文作了铺垫。第二联“回澜过砥柱,拯溺遍群生”,“回澜过砥柱”指的是黄河水势汹涌澎湃,经过砥柱山时,激起巨大的浪涛;“拯溺遍群生”则是指黄河水势浩荡,救起了无数溺水者的生命。这两句诗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展现了黄河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敬畏和感激之情。第三联“沧海将相变,污邪尽可耕”,以沧海比喻国家治理的广阔范围,将相比喻治理者的能力,而污邪则指代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这两句诗强调了治理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能力,能够清除社会的种种弊病和污浊之物。尾联“睹河思绩茂,况已颂如京”,以黄河之水映照政绩之美,赞颂治理者的功业如同黄河一样伟大、辉煌。同时,也表达了对治理者的期望和赞美,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赞誉和支持。
    这首诗通过对黄河的描述,展现了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重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黄河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诗人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并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国家治理者的赞美和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的反思和期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关注国事、关心民生的传统美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