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炎蒸尽,秋阴爽气鲜。
莼鲈因客久,鸡黍幸君怜。
意自酣馀畅,谈从物外玄。
坐中能赋者,莫诵四愁篇。
【注释】
苏叔:即张籍,唐末诗人。玄畅堂:在长安城南的通化门内,是唐代著名的酒肆。
伏日(fú rì):初伏的日期。炎蒸:指酷热的天气。
莼鲈:一种水产品,这里泛指家乡的食物。因客久:因为客人留连不去而久留。
鸡黍(zhě):鸡肉和黍米,泛指简单的饭菜。
物外:指超脱世俗之外。
四愁篇:指汉魏时期文学家蔡文姬的《悲愤诗》。此诗为《悲愤诗》的第一首。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秋天的伏日,作者与友人相聚于长安的玄畅堂欢宴的情景。
开头两句:“伏日炎蒸尽,秋阴爽气鲜。”写伏日在炎热中结束,秋日的阴气却使人感到凉爽新鲜。这句中的“伏日”指的是夏季三伏天,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秋阴爽气”则是指秋季天气清爽宜人,给人以凉意。这两句通过对伏日的描写,引出了下文的主题。
接下来两句:“莼鲈因客久,鸡黍幸君怜。”诗人感慨由于自己长期漂泊在外,不能回家,所以只能通过品尝家乡的莼菜和鲈鱼来寄托思念之情。而朋友则因为同情他的心情,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些简单的食物,使他感到十分感激。这里的“因客久”指的是因为自己长期在外漂泊而久留;“鸡黍幸君怜”则是说朋友因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怜悯,特意为他准备了简单的饭菜。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意自酣馀畅,谈从物外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深厚,已经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里的“酣馀”指的是酒足之后的感觉;“畅”则是指畅快淋漓的状态。而“物外”则是指超脱世俗之外的意思。这里的“谈从物外玄”则是说在饮酒谈笑中,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最后两句:“坐中能赋者,莫诵四愁篇。”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在聚会中能够吟咏诗歌,却很少有人能够写出像屈原的《离骚》这样的作品。这里的“四愁篇”指的是屈原的《离骚》,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长诗,表达了屈原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忧虑和感叹。
整首诗通过对伏日和秋天的描述,以及对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表达了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深怀念和对于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唐末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