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本东南海上村,先朝甲第入中原。
常瞻岭树怀乡国,忽拥宫衣下故园。
载道儿童争笑问,百年父老款相存。
乘轺复送朝天去,喜到都门亦里门。

【注释】

东南海上村:指家乡。海上,指海边。东南海,泛指江南地区。村,乡村。

先朝甲第入中原:指的是作者的祖辈曾经是唐朝的甲科进士,后来进入中原,成为官宦人家。甲第,指科举考试中举后所居的宅第。

常瞻岭树怀乡国:意思是常常望着岭上的树木,思念着远方的故乡。岭上树,指家乡的山岭上的树木。

忽拥宫衣下故园:突然被裹挟着,回到了故乡。宫衣,皇帝的衣服。

载道儿童争笑问:在路上,孩子们争着笑着问我。载道,在路上行走。

百年父老款相存:一百年来,我的父亲和邻居们还相互照顾。款相,互相慰问、问候。

乘轺复送朝天去:乘坐马车又要去京城长安(今西安)拜见天子。乘轺,指骑马或乘车。朝天,指进京朝见皇帝。

喜到都门亦里门:高兴地来到京城的东门。也,副词,这里表示“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谭金吾北归时所作。诗的前两联为第一部分,描写了作者的家乡及自己的身份;第三联为第二部分,写自己被裹挟而归的情景;最后两句是第四部分,表达出对国家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家本东南海上村,先朝甲第入中原。

“家本东南海上村”,首句点明地点——自己的家乡在江南的一个沿海村庄;“东南”二字既表明地理位置,又隐含了作者对家乡的依恋。“先朝甲第入中原”,说明作者曾是唐朝的进士,曾入主中原,成为显赫一时的家族。“甲第”,古代官吏的住宅,这里借指科举出身的士人;“先朝”,即指大唐王朝。两句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对照。

常瞻岭树怀乡国,忽拥宫衣下故园。

“常瞻岭树怀乡国”一句承上启下,承接前文,写出对家乡山岭上树木的眷恋。岭树,指家乡的山岭;“常瞻”二字写出了作者对家乡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忽拥宫衣下故园”则由思乡转而写归乡,“忽拥”二字表现出作者的急切心情。“宫衣”一词暗含着作者身份的特殊之处。两句通过写景抒情,把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载道儿童争笑问,百年父老款相存。

这两句紧承前两句而来,描绘了一幅热闹而亲切的场景:路上的孩子们竞相笑着问长问短,而村里的老人也热情地向我款款相问。作者用“争笑问”、“款相存”等词语,渲染了浓厚的生活氛围,表现了邻里之间深厚的情谊。

乘轺复送朝天去,喜到都门亦里门。

“乘轺复送朝天去”这句承第三联而来,表达了作者虽然身陷困境,但仍然不忘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喜到都门亦里门”这句则是作者的得意之笔。“亦里门”,既指长安城门外,又暗指作者家乡所在的里门,意谓长安与家乡相距不远,可以一日之内往返两地。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怀,表达了作者虽身陷困境,但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时刻想着为国家做贡献的决心。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热烈,富有时代感。全诗以“乡国”为中心主题,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以及忠君爱国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