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似为厌时名,又听阳关送别声。
得丧漫同失马叟,去还宁比弃繻生。
惭余浪迹过三仕,喜尔雄文重二京。
莫遣风尘双鬓改,东隅犹及见功成。
【注释】
- 十九首:是汉乐府古诗的一种形式。每首都有标题,多以抒写个人遭遇为主。
- 答(dá):回复;应和。
- 阳关送别声:指送别的歌声,因《阳关三叠》而得名。
- 得丧漫同失马叟:得与丧,都是人生常事。
- 去还宁比弃繻生:《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国有流沙之国者,有宛若之国者。魏献行而攻之,战而胜焉。”又:“郑人有贾于市,买白鹿皮,既成,以为未售也,还归。三日而败其家,邻人见之而怪之曰:‘子何为败家?”贾人曰:“是贾者也,我窃度之,此物不售。’”这里比喻自己像弃繻的少年一样空怀壮志却无所得。
- 惭余浪迹过三仕:惭愧我漂泊不定已多次被举荐做官了。
- 喜尔雄文重二京:喜你文才出众,能重登长安、东都洛阳两座名城。
- 莫遣风尘双鬓改:不要让我两鬓染上风尘的颜色。
- 东隅犹及见功成:东方尚且还有机会看到功成名就。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期间,是酬答亲友赠别的之作。全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起句“归来似为厌时名”,言归乡之心情。诗人久客他乡,厌倦了名利之场,归心似箭,急切地想要回到家乡。但归心似箭并非出于内心的真正愿望,而是迫于无奈。
颔联“得丧漫同失马叟,去还宁比弃繻生”,抒发了诗人对于得失的淡薄心态。在诗人看来,得与失都是人生常态,如同丢失骏马的老人,失去功名的人一样,不必过于在意。诗人以“失马叟”自喻,表达了自己的豁达和乐观。
颈联“惭余浪迹过三仕,喜尔雄文重二京”,则表达了对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以及对自己诗文成就的欣慰。诗人曾三次被举荐去做官,然而每次都未能如愿,这让他倍感遗憾。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消沉,相反,他在诗文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被朝廷重用,重返长安和洛阳,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因此,他深感欣慰。
尾联“莫遣风尘双鬓改,东隅犹及见功成”,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期待。诗人担心自己被风尘侵蚀,鬓发斑白,无法再为国家效力。然而他坚信只要国家需要,自己依然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这首诗通过对归乡之情的描写和对得失观念的阐述,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同时,它也展现了诗人乐观豁达、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