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蛰当春喜尽苏,融融乐意满江湖。
繁声在处皆成部,急响何人为援桴。
振鹭似缘知警舞,奇花如解应催呼。
门庭亦类都官署,祢史渔阳得并无。
和咏物诗十首雁字
百蛰当春喜尽苏,融融乐意满江湖。
繁声在处皆成部,急响何人为援桴。
振鹭似缘知警舞,奇花如解应催呼。
门庭亦类都官署,祢史渔阳得并无。
【注释】
- 和:这里指作者对前人作品的模仿或仿写。
- 咏物诗:古代诗歌的一种类型,诗人借物抒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 雁字:即“雁阵”,大雁飞行时形成的队形。
- 百蛰:各种冬眠的动物。
- 当春:正当春天之时。
- 苏:苏醒。
- 繁声:声音繁杂。
- 部:部曲,这里指大雁的队形。
- 急响:急促的声音。
- 援桴:敲打鼓。
- 振鹭:大雁飞翔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 警舞:警戒的动作。
- 奇花:奇特美丽的花朵。
- 应催呼:像应答呼唤一样。
- 门庭:家门庭院。
- 都官署:古代官府的名称。
- 祢(mǐ)史:古代的史官。
- 渔阳:地名,今河北省蓟州区一带。
- 无:没有。
【译文】
正当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百种动物都苏醒了。
声音纷繁复杂就像乐队演奏,急促的声音仿佛有人敲打着鼓。
大雁飞翔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像是警告人们,奇特美丽的花朵似乎在催促人们去采摘。
我家门口庭院也如同官府一样严肃,史官和渔阳都没有这样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仿作的咏物诗,主要通过描绘大雁的飞行队形和其发出的声音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绪。首句“百蛰当春喜尽苏”描绘了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的景象;次句“融融乐意满江湖”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悦和满足之情;第三句“繁声在处皆成部,急响何人为援桴”则通过描绘大雁的飞行队形和其发出的声音来表现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氛围。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大雁象征着自由、和平和希望,而春天则是新生和活力的象征,因此整首诗也传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