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向尘中屡折腰,登舟犹复待江潮。
往来大陆长如水,亦自魂销似灞桥。
【注释】
三山:泛指江南一带。桥:即吴江县西之胥江桥,亦名望仙桥,为登高望远之胜地。
二首:此诗为第二首。
【译文】
懒洋洋地不想在尘世中频繁地改变态度,登上了小船,又等待着江潮的上涨。往来于大陆之间,时间就像水一样长,我的灵魂也像在灞桥送别那样销魂落魄。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贬官期间,时在宋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一七)至六年(一一六八)。诗题下原注“三山,苏州”。苏州在今江苏苏州市。作者因事被贬,心情悲苦,故作此二诗抒发自己的感慨。首联点出自己被贬的原因,即不愿向权贵低头折腰,但最终还是屈服了。颔联写自己虽在吴中久居,但依然心系京国,时刻不忘朝廷。颈联写自己在吴中生活,如水一般悠闲,内心十分寂寞。尾联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仿佛已经离开了人间,与世隔绝。全诗情感深沉而含蓄,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