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来渤澥浸扶桑,下见南溟接渺茫。潮平半拍中华岸,流远时通异域航。
十洲三岛知何在,兴雨腾云多变态。曾闻鞭石总成虚,复拟扬尘焉可待。
登高望远苦难超,百川并注归沃焦。忘机鸥鸟狎烟艇,遭睡骊龙弃纬萧。
有客三年居海上,大观饱目心神爽。倘可浮槎伴列仙,不然乘桴穷沆漭。
昔逢若士吾家子,蒙谷行游苍雾里。今应何处访安期,我欲从之隔弱水。
安得乘风生羽翰,飞越蓬壶周历金台玉阁三千里。
【注释】
扶桑:传说中太阳所出,即日。
十洲三岛:神话中的仙山和海岛。
鞭石:传说中有仙人能以神力驱使巨石。
扬尘:飞扬尘土。
列仙:指神仙。
弱水:传说中隔不断的东西,也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历南海时所作的一首咏叹南海的诗作。诗人在游览过许多名胜古迹后,又来到南海之滨,面对浩瀚的大海,不禁发出了“安得乘风生羽翰,飞越蓬壶周历金台玉阁三千里”的感慨。此诗描写了作者在南海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他向往神仙生活的愿望。
首联:“东来渤澥浸扶桑,下见南溟接渺茫。”意思是说,从东方来的渤海(渤澥)淹没了扶桑树(日出处)。下视南方海面,与无垠的大海相接。
颔联:“潮平半拍中华岸,流远时通异域航。”意思是说,潮水涨起来的时候,可以看见中国海岸的一半;海流长而远,有时也能航行到外国去。
颈联:“十洲三岛知何在,兴雨腾云多变态。”意思是说,那些传说中的十洲、三岛现在在哪里呢?它们常常兴风起雨,变化无常。
尾联:“登高望远苦难超,百川并注归沃焦。”意思是说,登上高山眺望远方,总感到有些困难。百条江河都汇入大海,流向沃焦。
尾句:“忘机鸥鸟狎烟艇,遭睡骊龙弃纬萧。”意思是说,忘了世俗的机巧(比喻世事),鸥鸟亲近着烟船,龙睡着了把鱼网扔下了(比喻世情)。
最后两句:“有客三年居海上,大观饱目心神爽。”意思是说,我有一个客人在这里住了三年,他饱览了海上的美景,使我的心胸变得开阔舒畅(意谓得到精神上的享受)。
尾句:“倘可浮槎伴列仙,不然乘桴穷沆漭。”意思是说,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像张骞乘槎(一种木筏)一样,随仙人一起升天成仙;否则就乘桴(木排)一直走到渺茫不可测的地方。
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前四句写景,描绘出一幅南海风光图。后八句写情,抒发了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世间的厌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