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召翁卿,当年抚字著贤声。躬劝耕桑循陇亩,留得人传召父名。
又不见杜公君,从来绩誉比前闻。底事令人歌杜母,只缘节爱念弥殷。
以此方知古为政,不在苛条与虐令。赫赫虽无在处称,既去人心思莫竟。
刘君治行有谁先,两汉家声旧所传。仁比南阳蒲示辱,义似山阴惟一钱。
人道君才非百里,展骥功应别驾起。岭北烽烟接岭南,父母之思犹孔迩。
【注】:
君不见:你不曾见过。
召翁卿: 指东汉光武帝时的召延,他曾任南阳太守,以宽简为治,深得百姓爱戴。
抚字: 抚育。
陇亩: 田间。
杜母: 即杜甫的母亲,相传她曾教子勤勉。
绩誉: 功绩与名誉。
比前闻: 比以前听说的更多。
节:节制,爱惜。
两汉家声: 指西汉和东汉的家族声名。
仁: 仁德。
蒲示辱: 用蒲鞭打儿子。
义似山阴: 比喻像山阴人那样廉洁。
孔迩: 很靠近。
【赏析】:
《刘明府迁倅吉安》是一首题咏刘明府去吉安做官的诗。全诗分四段,每段一韵,共八句,结构整齐,层次分明。首段总写刘氏兄弟的为政之能,次段具体写刘氏兄弟为政之德;第三段总结刘氏兄弟为政之道;末段写刘氏兄弟去吉安做官后人们对他们的评价。
第一段:“君不见召翁卿,当年抚字著贤声。”诗人开篇便提出一个疑问,召翁卿当年是如何抚育百姓,而留下“贤声”的呢?这既是对召延的赞美,也是对百姓的关心,表达了诗人为民请命的思想感情。
第二段:“又不见杜公君,从来绩誉比前闻。”接着诗人又提到另一个人物——杜公君,他是杜牧的祖父,以政绩显著留名于世。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刘氏兄弟的政绩显著,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第三段:“以此方知古为政,不在苛条与虐令。”这一段是全诗的中心,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古代为官之道在于宽简、公正,而不是苛政、虐令。这是对当时官场风气的批判,也是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第四段:“赫赫虽无在处称,既去人心思莫竟。”这一部分主要写刘氏兄弟离开后,人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依然难以断绝。虽然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但是人们对他们的怀念却是如此深沉,如此持久。
第五段:“刘君治行有谁先,两汉家声旧所传。”这一段主要写刘氏兄弟的政绩。诗人通过对刘氏兄弟政绩的描述,再次强调了刘氏兄弟的政绩显著,堪为后世楷模。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刘氏兄弟的家族声名,这是对他们家族历史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们人品的肯定。
第六段:“仁比南阳蒲示辱,义似山阴惟一钱。”这一部分主要写刘氏兄弟的品德。他们如同南阳的蒲草一样坚韧,经得起磨难;如同山阴的钱一样廉洁,不贪不占。诗人通过对这两点的描述,再次强调了刘氏兄弟的品德高尚。
第七段:“人道君才非百里,展骥功应别驾起。”这一段主要是对刘氏兄弟才能的一种评价。诗人认为刘氏兄弟的才能远不止于此,他们应该有更多的建树。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展骥”一词,这是对刘氏兄弟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像千里马一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第八段:“岭北烽烟接岭南,父母之思犹孔迩。”最后一段是对刘氏兄弟离开后的思念之情的描述。诗人通过描绘岭北的烽火与岭南的烟雾相连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于刘氏兄弟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人还提到了“孔迩”一词,这是对刘氏兄弟思念之情的一种表达,说明这种思念之情离刘氏兄弟非常近,可见他们对刘氏兄弟的思念之情是多么深厚。
这首诗是一首题咏刘明府去吉安做官的诗。全诗分为八句,结构整齐,层次分明。诗人通过对刘氏兄弟政绩、品德、才能等方面的描写,赞美了他们的为人和为政之道;通过对他们离开后的思念之情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他们的深情厚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