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闻雁倍伤情,禾黍悲风忆故京。
啮雪总差持节使,渡河谁进报仇兵。
稻梁不复当时饱,砧杵空留月下声。
诗句释义与赏析:
- 甲申闻雁 (甲申年的春天)
- 译文:在甲申年听到大雁鸣叫,让我倍添伤情。
- 注释:甲申,古代纪年方式中的一种,通常指十二年为一轮。此句通过“闻雁”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迁。
- 今年闻雁倍伤情
- 译文:今年听大雁鸣叫,更增加了几分哀愁。
- 注释:这里的“倍伤情”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故土的思念。
- 禾黍悲风忆故京
- 译文:风吹过成熟的麦子和稻谷发出沙沙声,让人不禁想起故乡的京城。
- 注释:禾黍,泛指庄稼或谷物,这里用来象征故国;风,指自然的风,也隐喻时代的变迁;故京,即故都,指的是曾经生活或工作的地方。这句诗通过自然景象引发对故乡的怀念。
- 啮雪总差持节使
- 译文:那些被风吹落的雪花落在身上,仿佛是持节出使的官员,令人心疼。
- 注释:啮雪,形容风雪交加的景象,比喻艰苦的生活环境;持节使,指古代朝廷派遣到各地的使者,这里象征着职责和使命。
- 渡河谁进报仇兵
- 译文:渡船在河上行进,不知是谁会带我回到家乡,报仇雪恨?
- 注释:渡河,指渡过河流,可能是指从战乱之地返回家乡;报仇兵,意指为了复仇而出征的士兵。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和国家未来的忧虑。
- 稻梁不复当时饱
- 译文:现在粮食不再能像过去那样充足,家家户户都吃不饱。
- 注释:稻梁,泛指稻米和面食,这里代指食物;不复,不再;当时饱,指过去时的生活状况。这句表达了对和平时代生活改善的美好回忆。
- 砧杵空留月下声
- 译文:夜晚的砧杵声还在月色中回荡,但已无人再使用它们来捣制新米了。
- 注释:砧杵,古代用以捣衣的工具;月下,指月光下的夜晚。这句话描绘了乡村夜晚寂静的场景,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缅怀。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甲申年春听到的大雁叫声引发的联想和回忆,表达了对故乡、岁月变迁和战争的深刻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如风中的禾黍、渡口的河水、夜晚的砧杵声,以及对这些场景所引发的情感反应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充满怀旧与哀愁的氛围。这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也是对过往历史与时代背景的一种反思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