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从辞京都,樊笼滞城市。
偶与海人期,遵彼清江址。
凫鹭寂不惊,鲂鳞逐波起。
泳陶何离蓰,溉鬵亦徒尔。
虽鲜桐庐贤,因证蒙庄理。
美人眷日夕,茫茫隔江水。
尘襟渺然涤,纶巾醉应滓。
人生贵所适,何必溱与洧。
迟回荡轻舟,五湖从此始。

【注释】

  1. 樊笼(fán lóng): 鸟笼,比喻官场。
  2. 清江(qīng jiāng): 指长江。
  3. 凫(fú)鹭:两种水鸟。
  4. 泳陶(yǒng táo):即“游泳”。
  5. 溉鬵(gài bó):灌溉。
  6. 桐庐贤(xián):指晋代人张翰。他见秋风起,想到家乡鲈鱼脍,便弃官归家。事见《晋书·张翰传》。
  7. 蒙庄理:指庄周的思想。
  8. 美人眷(juàn)日夕:意谓思念远方的佳人,朝夕不忘。
  9. 迟回荡轻舟:徘徊不前,荡起一叶轻舟,表示欲行又止。五湖:太湖的别称,因在吴、越之间,所以叫五湖。
  10. 溱(zēn)与洧(wěi):两条河流。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在长安时所作。此诗为一首咏物诗,借咏鱼而抒发自己对仕途的厌倦之情。全诗以观鱼为线索,通过观鱼这一动作,来表现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生活的喜爱。全诗意脉贯通,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给人以艺术享受和审美愉悦。
    首联“忆从辞京都”,回忆起自己辞官出走长安的情景。“樊笼滞城市”则表明自己离开京城后,一直被官场束缚住,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
    颔联“偶与海人期”,突然转换到另一个场景。此时诗人正在江南地区,与一位渔夫相约一起去钓鱼。“遵彼清江址”,说明他们约定在清澈的江中相聚。这里的清江,是指长江中的一段。“偶与海人期”,则是诗人与渔夫的偶然相遇。这两句诗既交代了两人相见的地点,也表达了诗人对这次邂逅的欣喜之情。
    颈联写诗人与渔夫一起钓鱼的场景。“凫鹭寂不惊”描绘了宁静的氛围,鱼儿悠闲地在水中游动,鸟儿也静静地栖息在枝头。这里,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安宁。“鲂鳞逐波起”则描写了渔夫撒网捕鱼的情景,鲂鱼在水中游动,随着波浪起伏不断跃起。这两句诗既展示了渔夫捕鱼的技艺,也反映了诗人对渔夫的敬佩之情。
    尾联“泳陶何离蓰”,“泳陶”是古人的一种说法,指的是在水中游玩或洗澡。这里诗人用“泳陶”来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与世隔绝,远离尘嚣。“溉鬵亦徒尔”,则是说虽然自己远离尘嚣,但仍然受到世俗观念的影响,只是徒然而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观念的反感和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虽鲜桐庐贤”,尽管张翰曾经因为思念家乡而弃官归家,但他并不是唯一有这种情感的人。“因证蒙庄理”,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知识却可以无限地增长。在这里,诗人引用庄子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即人生不必拘泥于世俗观念,只要追求自己的内心所想即可。“美人眷日夕,茫茫隔江水”,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思念远方的佳人,但是佳人才子只能遥遥相对,无法相会。“尘襟渺然涤,纶巾醉应滓”,虽然诗人已经摆脱了世俗的观念,但是内心深处依然难以平静。因此,他在醉酒中寻找一种解脱的方式。
    这首诗通过诗人与渔夫的偶然相识以及共同钓鱼的经历,表达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观念的反感。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诗词的形式,使整首诗更加优美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