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邱临远海,崇观郁崔嵬。
列仙渺何许,五石明翠苔。
药圃敞瑶阁,灵液小池回。
参差朱户转,出没雉云开。
檀栾荫修竹,阛阓净蒿莱。
琪花不待插,玄酒宁停杯。
祠灶乏灵悟,入海非仙才。
风飙起飞藿,市井无尘埃。
鸡鸣曙钟歇,朱曦散九垓。
锵锵运镳郓,霞思良徘徊。
【解析】
此诗为咏仙台之作。首联即点明题意:“兹邱临远海,崇观郁崔嵬。”意思是说这个仙台就座落在海边之上,高耸入云的观宇直上云霄。“兹”字是“这”的意思,“台”,就是台观。“临”,动词,指临近。“远海”,即大海。“崇观”,即高大的台观。“崔嵬”,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兹”字是“这”的意思,“台”,就是台观。“临”,动词,指临近。“远海”,即大海。“崇”是高的意思,“观”,是指台观。“崔嵬”,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兹”是指示代词,“台”,就是台观。“临”,动词,指临近。“远海”,即大海。“崇”,形容词作状语,指高大的台观。“观”,是指台观。“郁”,是形容词作状语,指高大的台观。“崔嵬”,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兹”是指示代词,“台”,就是台观。“临”,动词,指临近。“远海”,即大海。“崇”,形容词作状语,指高大的台观。“观”,是指台观。“郁”,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兹”,指示代词,“台”,就是台观。“临”,动词,指临近。
颔联“列仙渺何许,五石明翠苔”。“列仙”指的是仙人,这里泛指神仙。“渺”,形容距离遥远。“何许”,何处,哪里。“五石”:指仙人所居之仙石。“翠苔”,青绿色的苔藓。“明”,形容词用作动词,显露出来。这句的意思是说在远处的仙台上,仙人居住的地方显得如此遥远和不可捉摸,而仙石却显露出青绿色来,犹如绿草中的青苔。
颈联“药圃敞瑶阁,灵液小池回”。“药圃”,“药园”。《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过齐,齐王欲以为相,使使者问扁鹊曰:‘君尝游秦,见秦人有换太子者,得无亦知之乎?’扁鹊对曰:‘不知也。’齐王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秦人爱重丘山,轻水草,故人弃文就武,以趋其利。今臣治国,犹救火拯溺也,汤火所至,虽愚者不学也。王施大德于国,百姓皆慕其化,三年之后,疾若神明矣。’齐王乃止。”又云:“扁鹊饮门庭之池水,扁鹊之门,半为池水半为土。弟子持炙肉方欲熟,扁鹊见之而叹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世以此话扁鹊之善治也。”所以这里的“药圃”“瑶阁”“灵液”都是指仙药、仙境。“小池”,指小池子,池子不大。“回”是形容词用做动词,指环绕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药园的周围,有着瑶池般的仙池;仙池里流淌着清澈的灵液。
诗的尾联“参差朱户转,出没雉云开”。朱户,即红色的大门,这里指仙家住所的门。“参差”形容参差不齐的样子。“雉”,指野鸡。“云开”,即云散天晴。这句的意思是说:参差不齐的红色大门缓缓转动,云雾缭绕的山林渐渐地变得开阔起来。
尾联“檀栾荫修竹,阛阓净蒿莱”。“檀栾”是一种树木,叶子成椭圆形,长圆形或倒卵形,花期4-5月,果期6-7月。这里借指大树。“荫”,指树荫。“修竹”,指竹子长得又直又长。“阛阓”,市井,集市。“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清除。“蒿莱”,指野草。这句的意思是说:茂密的大树枝叶茂盛地遮蔽着修长的竹林,集市里的杂草被清理干净了。
尾联“琪花不待插,玄酒宁停杯”。“琪”,美玉的意思。“玄”,黑色的意思。“酒”,指酒浆。这句的意思是说:珍贵的美玉不必再插瓶观赏,黑色的美酒也不要停下来品尝了。
尾联“祠灶乏灵悟,入海非仙才”。“祠灶”指祭祀灶神。“乏”,缺乏的意思。“入海”,进入大海。“非”,不是的意思。“仙才”,有才能的人,特指有仙道的人才。这句的意思是说:供奉灶神的庙宇缺少有仙道的贤能之人,到大海中去并不是有仙道的人才应该做的。
【赏析】
这是一首记叙仙山景物的古诗。全诗通过写景抒怀,表现了诗人对仙山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渴望长生不死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首联两句先点题目,写台临远海,崇观郁崔嵬,并由此引出下文。这两句诗是写远景,但与仙台有关的内容并不多。诗人没有直接描绘台观本身,而是着重写了台观周围的环境。诗人站在高高的台上,远眺大海,只见海天一色,无边无际。这种境界,只有身临其中才能领略到。
颔联两句具体写仙人居住之所。诗人想象中的仙人住在遥远的海岛上,他们居住的地方非常神秘莫测,难以找到,而居住在岛上的仙人则更加难以见到。因此诗人便把仙人比喻为五石和明翠苔,从而生动地表现出了仙人住所的神奇和美丽。
颈联两句进一步描写了仙山的美景。诗人首先写仙家住所周围的景象:瑶池、灵液、小池等都显得那么清幽雅致;最后写山林景色,云开雾散,阳光明媚。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尾联两句主要抒发诗人自己对仙人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诗人认为,既然仙人能够居住在远离尘世的高地上,那么他们就应该具有超尘脱俗的品质,拥有超凡的智慧和能力。因此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够成为仙人,像仙人那样生活下去。
这首诗通过对仙台的描写和对仙人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审美倾向,那就是对自然山水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