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丹梯第几层,下临千仞若无凭。
石间细路萦红叶,松顶寒花络紫藤。
远目只随芳草去,清歌长共碧云凝。
三山波浪空愁思,谁蹑鸿鸾共上升。
诗句原文
历尽丹梯第几层,下临千仞若无凭。
石间细路萦红叶,松顶寒花络紫藤。
远目只随芳草去,清歌长共碧云凝。三山波浪空愁思,谁蹑鸿鸾共上升。
译文注释
历经无数阶梯的层层攀登,我来到这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前,仿佛脚下万丈深渊。在这片石头间的小路上,红色的枫叶被轻风吹拂;而松顶上则是紫色的藤萝缠绕。放眼望去,远方的风景似乎随风而去,而我的歌声却与那片碧蓝的天空交织在一起,久久不散。望着这三座山峰在波浪中起伏,不禁让我感到一种无尽的忧愁和思念,不知道有谁能像我一样,踏着鸿鸾一同升向那更高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登镇海楼所见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首句“历尽丹梯第几层”,不仅描绘了建筑的高度和险峻,也象征着人生道路上所经历的艰辛与挑战。而“下临千仞若无凭”则形象地展现了站在如此高度时,那种几乎触摸到虚空的感觉。这种描述既增强了诗的视觉冲击力,又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诗人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如“石间细路萦红叶”,“松顶寒花络紫藤”,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自然景观,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世界之中。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单纯的描绘对象,它们还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和表达方式。诗人借助对红叶和紫藤等植物的细腻观察,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结尾部分,诗人通过“三山波浪空愁思,谁蹑鸿鸾共上升”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追求。这里的“三山”可能指的是远处的景象或者是心中的某种象征,而“波浪”则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和变幻莫测。诗人通过这样的设问,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感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同时,“谁蹑鸿鸾共上升”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超越现实、达到更高境界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生命意义和个人追求的深刻反思。通过对登镇海楼所见景色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