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君独泛灵洲水,永夜空门坐寂寥。
云起半从山上石,月明还长涧边潮。
芝传隐诀行堪食,桂遇幽人或可招。
遥想焚香诵经处,更寻支遁问逍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五言律诗,描述了与好友梁思伯在宝陀寺夜宿的情景。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怜君独泛灵洲水,永夜空门坐寂寥。——我怜悯你独自在灵洲上泛舟,夜晚寂静无声,只听见空门的寂寞。
- 云起半从山上石,月明还长涧边潮。——云彩升起时仿佛来自山中的石头,月光明亮时涧边的潮水似乎更长。
- 芝传隐诀行堪食,桂遇幽人或可招。——灵芝和桂树都有神秘的隐诀,可以食用;如果你遇到一个幽静的人,或许可以找到他并请教他。
- 遥想焚香诵经处,更寻支遁问逍遥。——我遥想当年焚香诵经的地方,更想去询问支遁关于逍遥的知识。
关键词注释:
- 灵洲:传说中的神仙居住之地,这里指代宝陀寺附近的山水。
- 空门:寺庙的入口,通常用于进出。
- 芝传隐诀:灵芝有神秘的秘密,传说中可以传授隐逸之道。
- 桂遇幽人:桂花香气浓郁,古人认为它可以吸引幽静之人。
- 支遁:东晋时期的僧人,被后人誉为逍遥派的始祖。
- 逍遥:指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在宝陀寺周围的自然景色以及与友人梁思伯的对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首句通过“怜君”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心,同时也透露出他对这种孤独生活的无奈。第二句则描绘了夜晚时分的宁静和空旷,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寂寞。接着两句通过云和月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的氛围。最后两句则转向了对知识和友谊的追求,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生活的意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