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形胜百泉开,不是湘潭楚客来。
日抱黄河明九曲,星从中岳动三台。
山前夜色留真侣,谷口天晴出怒雷。
不见孙登长啸处,浮云今古意堪哀。
【注释】
和张肖甫夜宿苏门山同雪蓑道人夜谈:和,应和;苏门山在今安徽歙县西南,有雪蓑道人。
清秋形胜百泉开,不是湘潭楚客来:清秋,指秋景;形胜,指山水之美。百泉,指多泉水;湘潭,古地名,今属湖南。
日抱黄河明九曲,星从中岳动三台:黄河,指黄河九曲。中岳,嵩山。三台,指中岳嵩山的三座山峰。
山前夜色留真侣,谷口天晴出怒雷:山前,指嵩山东南之少室山。真侣,指雪蓑道人。谷口,指嵩山北面的少室山口。
不见孙登长啸处,浮云今古意堪哀:不见,意为“已不复见”。孙登,晋诗人,隐居不仕。
【赏析】
此诗为酬唱之作,是诗人与张肖甫同赏苏门山夜景而作。首句写清秋时节,苏门山上群泉喷涌,水气蒸腾,山色更加秀丽宜人。次句写诗人与友人相会于苏门山,并非像传说的“湘妃泪洒”那样,而是真正的“湘人”来此。第三、四两句以夸张的笔墨写山中夜景,日抱黄河明九曲,星从中岳动三元。黄河九曲指华山、太华、少室山(三峰)和王屋山(一峰),中岳嵩山指中峰。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尚书良宰》中有名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此处用其意而改用其词。这两句是说:在这清冷的秋夜里,月光照耀下,黄河九曲宛然一线,北斗七星从嵩山巅上闪耀着光芒,仿佛惊动了中岳的三座山峰。这里运用夸张手法,突出表现了苏门山下的壮丽景色。
第五句紧接上文,写夜晚山前月色皎洁,山后云雾缭绕,真侣们在此长啸高歌的情景。第六句写天晴之后,峡谷中雷声轰鸣,山谷回响。这两句是说:山前夜色多么清幽,真侣们在这里高歌长啸;山后晴天时,霹雳震响山谷,雷声滚滚。
末二句写苏门山下的真侣们已不复见,只有那滚滚的浮云,似乎还在叹息着他们那令人悲哀的往事。这是诗人对真侣们的怀念。全诗构思巧妙,情景结合,语言清新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