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杖欲归沧海上,乡心先绕白门前。
采芝未必终忘汉,炊桂谁能久客燕。
蓬径壶觞携二仲,春江花月剩千篇。
甘泉不是无人荐,猿鹤惊心又一年。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藜杖欲归沧海上,乡心先绕白门前”,诗人在告别友人吴子充时,满怀依依不舍之情,但又不能不离去,所以只好拄着藜杖,准备踏上归程了。此时诗人的思乡之情已经萦绕在心头,难以排解,所以出门之前特意来到白门(今南京市)门外的小路上,以抒发心中的愁苦。这句诗运用想象,写出了作者与吴子充分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态,表现了作者的离别之情。

“采芝未必终忘汉,炊桂谁能久客燕”,此句用典抒情。作者借用《后汉书》中王乔、赤松子乘白鹤升天的故事,表达自己渴望归隐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祝愿,希望他能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蓬径壶觞携二仲,春江花月剩千篇”,诗人与吴子充一同饮酒作乐,畅谈心中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豁达与豪放之情。

“甘泉不是无人荐,猿鹤惊心又一年”,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才华横溢,却一直未能得到重用,如今又要离开京城了。他担心自己在京城中的遭遇和前途,所以才会感慨不已。这里的“猿鹤”指代那些因不满官场而选择隐居山林的人。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失意的无奈,又流露出对友情的珍视与感激之情。

【答案】

译文:

我拄着藜杖就要回到故乡去,家乡的思念让我绕着家门徘徊不止。采灵芝不一定就能忘记中原,煮桂花怎能让客人在异地长久居住?带着酒壶酒杯和二仲一起走在蓬径之中,欣赏春江花月,写下了一千零一十篇诗文。

赏析:

首联写送别。诗人拄着藜杖,即将离开吴子充的家,怀着依依不舍之情出门之前特意来到白门小路上,以抒发心中的愁苦。“藜杖”二字点明送别时的情景。“欲归沧海上”,表明送别的地点在大海之上;“乡心先绕白门前”,表明送别的原因是“乡心”(思念家乡)。“乡”“白”互文见义,说明诗人与吴子充同为异乡之人。“乡心”、“白门”之间,有一道深深的阻隔——黄河,它横亘在诗人与家乡之间。“绕”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黄河的依恋与眷恋之情。

颔联写送别时的感慨。诗人引用典故,抒写了自己不愿做“采芝”的汉朝臣子,不愿做“炊桂”的燕子客的情怀。“采芝”典出《后汉书·王乔传》:“乔死后五日,复食其饭,所余皆飞鸟集林中。”这是说王乔死后化作白鹤飞向远方。诗人用此典,既表示自己不愿意成为王佐才俊,又暗示自己不愿做官。“炊桂”典出《列仙传》:“晋时有桂阳成公者,梦神授之种,种于合浦之滨。经年生根长叶,结实大如鸡卵,香气闻数十里。人取啖之,香彻十里。”这是说成公梦见神授给他桂木种子,种在合浦的海滨。经过一年多的时间,长出了树木,树的果实像鸡蛋一样大,散发着香气。人们摘取来吃,香气传到几十里以外。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向往。“孰能久客燕”,意思是谁能长久做客于燕地呢?这是诗人自问自答。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在询问谁可以做官长久留在京城,实际上这是诗人对自己政治理想的自问自答。诗人借“久客燕”这一典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希望在京城长期任职的愿望。

颈联写送别时的惜别之情。“二仲”即二仲叔,是诗人的堂弟。“携二仲”三字,不仅表明了诗人与弟弟的关系亲密无间,而且也表明了诗人与弟弟之间的深厚情谊。“春江花月”典出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江花月”在这里是泛指春色美景。“剩千篇”,意思是留下了一千零一篇诗文。“春江花月”既指眼前的美景,也指眼前的离别之情。“剩千篇”既是形容美景之美,也是表达诗人对离别之情的留恋。

尾联写送别时的祝愿。尾联的意思是甘泉并不是没有人推荐,但是猿鹤听了会惊恐不安。这是诗人对京城的担忧。“猿鹤”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四:“猿鹤闻钟声,皆惊慌起舞。”“惊心”是说听到钟声猿鹤都会感到惊恐不安。这反映了诗人对京城官场生活的恐惧感,表达了他对京城的担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