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林,报主颈血怨主心,心心爱主翻成怨,为主不死辱更深;
慷慨刎喉先主死,焉能视主汤火燖。嗟哉累累若若辈,身濡鲜血献黄金;
缓死须臾竟死矣,遗臭万年讵可任。惟有茂林终不死,长使忠义发哀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

“叶茂林”是诗人的自称或代词,这里用“茂林”来比喻自己,表明自己的忠贞不渝。“叶茂林,报主颈血怨主心,心心爱主翻成怨,为主不死辱更深”这四句是第一部分,描写诗人因忠君被诬陷而蒙受冤屈的遭遇。

(2)

“慷慨刎喉先主死,焉能视主汤火燖”是第二部分,描写了先主刘备死后,诗人仍忠诚于国事,不肯随从曹操南征,并慷慨悲歌的壮烈场面。

(3)

“吁嗟累累若若辈,身濡鲜血献黄金;缓死须臾竟死矣,遗臭万年讵可任”是第三部分,描写了那些为一己私利而出卖朋友、出卖国家的人,最终只能落得遗臭万年的结局。

(4)

“惟有茂林终不死,长使忠义发哀吟”是第四部分,抒发了自己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决心。

【答案】

译文:

我名叫叶茂林,为了报效君主我甘愿流血牺牲,却反遭怨恨;即使为君主殉身也不辱使命。

我以大义而死,怎能看着君主受苦?那些出卖朋友出卖国家的人,最后只能落个遗臭万年的结局。

只有我叶茂林始终未变,要长让忠义之声流传。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四节,每节四句。第一节写忠臣被谗被诬,身受冤屈;第二节写诗人不愿随曹操南征;第三节写那些出卖朋友、出卖国家的人,最终只会落得遗臭万年的结局;第四节写诗人忠于国家,至死不渝。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在赤壁战败后,率兵南下,欲取荆州,但荆州守将吕蒙等投降曹操。曹操令吕蒙攻樊城,孙权派陆逊去救。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吕蒙败还。孙权问陆逊为什么失手,陆逊说:“非吾之患,李丰、潘璋、蒋钦等素自负其能,既亡之后,余众无所统一。”孙权于是杀李丰、潘璋、蒋钦等人以戒诸将。第二年,孙权称帝,拜陆逊为上大将军右部督辅太子登位。公元209年,孙权称帝,改元赤乌。陆逊劝孙权迁都秣陵,孙权采纳他的意见。陆逊死后,孙权又把都城迁回建业。

陆逊一生戎马生涯,立下汗马功劳,但晚年却因功高震主而被孙权所疑,终至被杀。陆逊一生光明磊落,从不结党营私。他临终前上奏孙权说:“我年老体弱,不能处理国事,请陛下另选贤才。”孙权听了十分感慨地说:“陆伯言临终的话,真是金石之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