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高耸华千丈,迭嶂层峦屹相向。
依稀五老接匡庐,恍惚云门连雁荡。
近浓远淡半有无,巑岏怪石迷苔芜。
一湾流水湛清碧,四时云气常模糊。
何人结屋山之麓,尽日关门甘隐伏。
半点红尘不到来,抱膝长歌紫芝曲。

【注释】

华千丈:指山高。

迭嶂层峦:重重叠叠的山峰。屹相向:相互对峙,形容峰峦高耸入云。

五老:指庐山,因形似五座老人而得名。匡庐:即庐山。

云门:指雁荡山。云门山为雁荡山的主峰,故称。

巑(wěi)岏:山势峻峭的样子。怪石迷苔:形容山石奇特险峻,苔藓生长,令人迷乱。

一湾流水湛清碧:指一条蜿蜒流淌的溪水,水面清澈碧绿。

四时云气常模糊:指四季云雾缭绕,使景色时常显得朦胧不清。

结屋山之麓:在山脚下建房居住。

甘隐伏:甘愿隐居。

紫芝曲:指隐士所唱的歌曲,以《紫芝》为名。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刘上舍题画而作的一首绝句,描绘了一幅幽深秀丽、空灵飘渺的山水图景。

首联“好山高耸华千丈,迭嶂层峦屹相向”,描写了山的高大和山峰的连绵不断,形成了一种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画面。

颔联“依稀五老接匡庐,恍惚云门连雁荡”则是对山水画中山峰的进一步描绘,通过夸张和想象,将山与庐山、云门山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画面。

颈联“近浓远淡半有无,巑岏怪石迷苔芜”则具体描绘了画中的山水景观。通过对远近高低不同的景物进行描绘,使得画面更加丰富立体,同时通过“巑岏”一词,也表达了对山石的赞美之情。

尾联“一湾流水湛清碧,四时云气常模糊”则是对整幅画面的收束,通过对流水和云雾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诗意和韵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山水画中的美丽景色,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和宁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