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罢江南战,凭高动越吟。
涛声翻日暮,兵气结秋阴。
听履青天远,含香紫雾深。
世传修汉史,谁识二班心。
才罢江南战,凭高动越吟。
涛声翻日暮,兵气结秋阴。
听履青天远,含香紫雾深。
世传修汉史,谁识二班心。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谢榛的作品。在《暮秋闻倭寇稍平寄上南都大宗伯孙公兼怀太史文和二首·其一》中,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和平的渴望和希望。诗中的“才罢江南战”意味着刚刚结束了南方的战事,这可能是指作者亲身经历的战争或是目睹的历史事件。而“凭高动越吟”则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处,感受着远方的吟唱,可能是对战争或生活的感慨。诗中的“涛声翻日暮”与“兵气结秋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战火和战争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结束、和平到来的期盼。最后两句“听履青天远,含香紫雾深”则营造了一种深远、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注解提供了更详细的背景信息和对诗句的解释。《暮秋闻倭寇稍平寄上南都大宗伯孙公兼怀太史文和二首·其二》中提到的“省中霜叶下,百感向斜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秋天景象的观察。这里的“霜叶下”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而“百感向斜晖”则表达了诗人在夕阳下感受到的各种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历史的变迁。
赏析:
此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关注。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和平的期盼,诗人展现了自己深刻的情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同时,诗中的自然描写也增添了艺术的魅力,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和感人。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状况的反映,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注释: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谢榛的作品。在《暮秋闻倭寇稍平寄上南都大宗伯孙公兼怀太史文和二首·其一》中,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国家和平的渴望和希望。诗中的“才罢江南战”意味着刚刚结束了南方的战事,这可能是指作者亲身经历的战争或是目睹的历史事件。而“凭高动越吟”则描绘了作者站在高处,感受着远方的吟唱,可能是对战争或生活的感慨。诗中的“涛声翻日暮”与“兵气结秋阴”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战火和战争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结束、和平到来的期盼。最后两句“听履青天远,含香紫雾深”则营造了一种深远、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