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重惠远,频往兴逾高。
共欲参禅妙,何心索句劳。
霜明分夜色,松响乱寒涛。
更话睢中事,忧端在二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全诗如下:
使君重惠远,频往兴逾高。共欲参禅妙,何心索句劳。霜明分夜色,松响乱寒涛。更话睢中事,忧端在二毛。
注释:
- 使君:指太守或县令,这里指同程太守子晋。
- 频往:多次前往的意思。
- 兴:兴致,心情。
- 参禅妙:指的是参悟禅宗的奥妙之处。
- 索句:追求诗句的巧妙。
- 霜明分夜色:意思是说霜气映照出明亮的月光,把夜色划分开来。
- 松响乱寒涛:形容松林中的风声如同波浪一般汹涌澎湃。
- 睢中事:指徐州的事务。
- 忧端在二毛:意味着担忧的源头在于鬓边的白发。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李商隐对人生和仕途的态度。诗中表达了他对于禅学的兴趣和向往,以及他对于政治事务的关心。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可能的忧虑和不安。
整首诗以“使君重惠远”开头,表明了诗人对同程太守子晋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频繁前往昭觉禅院的原因,即想要参悟禅宗的奥妙之处,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感到自己的心思被诗句所困扰,无法专注于禅学的领悟。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参禅的体验。他发现,虽然霜气映照出明亮的月光,将夜色划分开来,但松树的声音却如同波浪一般汹涌澎湃,让人无法静下心来。这种景象让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律动,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禅宗的奥妙所在。
最后两句,诗人转向了对徐州事务的关注。他表示自己更关心的是那些需要解决的政务问题,而非仅仅沉浸在个人的情感世界里。这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感,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担忧和不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参禅的经历和对徐州事务的关注,展现了他对于人生、自然和政治的独特见解和态度。同时,它也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深深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