迩来城市厌纷扰,借居名园得幽讨。
有妾厨下事晨炊,门外苍苔闲自扫。
烟火恐妨松竹清,清风宜诗起常蚤。
修竹赤霞映虚窗,不异图中小蓬岛。
凿池栽藕生红蕖,叠石成山发瑶草。
吾闻此地昔荒凉,始知胜景由人造。
王孙布置亦经纶,醉客飞扬倍词藻。
百花栏内秋转芳,昨宵风雨为花恼。
深沉曲折人忽迷,兹可还丹隐仙老。
前起高楼后筑台,徙倚披云天浩浩。
太行一发望中横,放浪乾坤此怀抱。
共怜满院丛桂香,应忆淮南著鸿宝。
坐来且检种树书,地阔根长树更好。
待君夜话浊醪杯,月白空庭再倾倒。
注释:
迩来城市厌纷扰,借居名园得幽讨。
近来城市的喧嚣让我感到烦躁,于是我就来到这个美丽的花园里,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有妾厨下事晨炊,门外苍苔闲自扫。
我的小妾就在厨房里忙碌着做饭,而我在门外打扫干净了院子。
烟火恐妨松竹清,清风宜诗起常蚤。
担心烟雾会污染松竹的清新,所以我喜欢在这个时候早起写诗。
修竹赤霞映虚窗,不异图中小蓬岛。
修长的竹子在红色的霞光映照下,就像一幅画中的美丽海岛。
凿池栽藕生红蕖,叠石成山发瑶草。
我凿了个水池,种了一些荷花;我还用石头堆砌成了一座小山,上面长满了绿色的植物。
吾闻此地昔荒凉,始知胜景由人造。
我听说这个地方以前很荒凉,但是现在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的改造和建设才变得如此美丽。
王孙布置亦经纶,醉客飞扬倍词藻。
王子们在这里进行精心的布置,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优雅的场所;游客们醉酒后在这里尽情地吟诵和挥洒文采。
百花栏内秋转芳,昨宵风雨为花恼。
在这个百花盛开的栏杆里,秋天的气息变得更加浓厚;昨晚的风雨让花朵们都有些不开心。
深沉曲折人忽迷,兹可还丹隐仙老。
这里的景色深邃而曲折,使人突然迷失方向;这里就像一个仙境中的丹炉,让人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前起高楼后筑台,徙倚披云天浩浩。
从前就已经有了高耸的楼房,后面又筑起了亭台;我在这里徘徊,仰望天空,只见云海翻腾,无边无际。
太行一发望中横,放浪乾坤此怀抱。
远眺那太行山脉,仿佛一根巨笔横贯在天空;我在这里放浪形骸,尽情地享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
共怜满院丛桂香,应忆淮南著鸿宝。
我们一起欣赏这满院的桂花香气,想起了淮南地方那些珍贵的书籍;这些书籍都是人们的智慧结晶啊。
坐来且检种树书,地阔根长树更好。
坐下来,我开始检查种树的书籍;这里的土地宽广,根部深厚,种植的树木一定能够长得更加茂盛。
待君夜话浊醪杯,月白空庭再倾倒。
等待你和我一起喝上一杯浊酒,在月光下再次倾倒我们的思绪。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与人文环境的诗歌。诗人以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将园林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的活动相结合,展现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画面。
首句“迩来城市厌纷扰”,表达了诗人对于都市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厌倦和向往构成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借居名园得幽讨”,则点明了诗人选择在这片静谧的环境中居住的原因。这里的“幽讨”可以理解为深入探索、寻求精神上的满足。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详细描绘了园林中的景物以及自己的感受。如“烟火恐妨松竹清”、“清风宜诗起常蚤”等,都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珍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诗人也不忘关注周围的环境,如“有妾厨下事晨炊”、“门外苍苔闲自扫”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加了诗歌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诗人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修竹赤霞映虚窗”将竹子比作仙子的衣裳,“兹可还丹隐仙老”则将园林中的美景比作神仙般的仙境。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使诗歌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最后两句“共怜满院丛桂香,应忆淮南著鸿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美好家园的赞美之情和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这不仅显示了诗人的文化素养,也反映了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