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谁比方?争如瑚琏登明堂。立本丹青褚亮赞,至今遗事犹焜煌。
有隋之季天壤坼,英雄草昧皆侯王。真人挥霍静区宇,遂偃干戈兴文章。
天策弘开盛儒雅,群髦会萃皆才良。丈夫逢时能自见,智谋艺术皆雄长。
惜哉嘉猷亦未远,风流犹自沿齐、梁。吾读成周《卷阿》诗,吉士蔼蔼如凤皇。
能以六典致太平,远追二帝轶夏、商。唐初得士宜比迹,胡为致治非成、康?
中间岂无河、汾徒,晻遏师门竟不扬。吁嗟房、杜已如此,何恨薛生先蚤亡!

【诗句】

十八学士谁比方?争如瑚琏登明堂。立本丹青褚亮赞,至今遗事犹焜煌。

有隋之季天壤坼,英雄草昧皆侯王。真人挥霍静区宇,遂偃干戈兴文章。

天策弘开盛儒雅,群髦会萃皆才良。丈夫逢时能自见,智谋艺术皆雄长。

惜哉嘉猷亦未远,风流犹自沿齐、梁。吾读成周《卷阿》诗,吉士蔼蔼如凤皇。

能以六典致太平,远追二帝轶夏、商。唐初得士宜比迹,胡为致治非成、康?

中间岂无河、汾徒,晻遏师门竟不扬。吁嗟房、杜已如此,何恨薛生先蚤亡!

【译文】

十八学士谁比拟?谁能像他们那样登上明堂?

有隋朝末年天地裂开,英雄豪杰都是诸侯王;

真人在平静的宇宙中挥洒着力量,于是结束了战争开始创作文章。

朝廷开放政策弘扬儒学,聚集了众多英才都是贤良;

有才华的人遇到机会能够自我展现,才智和艺术都很出众很强大;

可惜他们的良谋尚未远大,但风流仍沿袭齐、梁;

我读《成周》中的《卷阿》诗,那里的贤人像凤凰一样翱翔。

能用礼乐教化来达到天下太平,远远追随着夏商两朝;

唐朝初期得到人才应该效仿,为什么治国却不似成康时代?

中间难道没有河汾学派的人,他们却遮蔽了自己的门墙最终未能发扬光大。

叹息房玄龄、杜如晦都已经这样,为何遗憾薛仁贵太早去世?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十八学士歌送薛少保》是咏唐太宗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薛收的诗篇。诗前四句赞美十八学士之才高,后八句感叹太宗晚年的过失,最后四句对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批评,认为他虽有贞观之治,但未能长久,不如高祖、文帝、武帝三帝的治绩。

诗的前四句“十八学士谁比方?争如瑚琏登明堂”,用“谁比方”起笔,直陈其才德之高,然后反诘“争如”,与下文“立本丹青褚亮赞”相呼应。这两句既表明了诗人对“十八学士”的高度评价,也暗含了对他们不能建功立业的惋惜之情。接下来诗人以“有隋之季天壤坼”作过渡,指出了“十八学士”所处的时代背景。此二句不仅为下面所咏之事作了铺垫,而且点明了诗人要写的内容。“英雄草昧皆侯王”一句承上启下,由历史转入对现实的认识。这里,诗人以史为鉴,指出当时的统治者虽然建立了国家,但却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与安定。“真人挥霍静区宇,遂偃干戈兴文章。”这句诗通过“真人”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清明、文治武功并重的理想政治局面的向往。“天策弘开盛儒雅,群髦会萃皆才良”两句进一步描述了这种理想的政治局面。这里,“天策弘开”指的是唐太宗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群髦会萃”则是指许多英才汇聚在朝廷之上。诗人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描绘,展示了一个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的时代景象。最后四句“惜哉嘉猷亦未远,风流犹自沿齐、梁”则从侧面强调了当时统治者的短视与保守。诗人在这里指出,尽管他们有着美好的愿景和计划,但这些想法并未真正付诸实践,他们的风流也未能延续下去。“吾读《成周》《卷阿》诗,吉士蔼蔼如凤皇”一句中,诗人将目光转向历史,引用《成周》和《卷阿》等典故,表达了对于古代贤人君子的美好祝愿和赞美之情。而“能以六典致太平,远追二帝轶夏、商”,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循六典(即古代礼制)来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稳定,才能真正超越夏、商两朝的伟大成就。最后两句“唐初得士宜比迹,胡为致治非成、康”,则是诗人针对当时的政治现状提出的批评和反思。这里,诗人以唐初为例,指出在当时的统治者中,有许多人才辈出,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政治腐败、用人不当等),这些优秀的人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导致国家的统治并不稳固。而相比之下,成王、康王时期的君主们则能够任用贤才、推行德治,从而使得国家得以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诗人感叹道:“胡为致治非成、康?”意思是说,为什么我们无法像成王、康王那样去治理国家呢?这既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提醒和批评,也是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和向往。整首诗通过对“十八学士”、“天策弘开”、“群髦会萃”等意象的描绘和议论,展现了唐代盛世的景象和诗人的理想抱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