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初移棹,日高才丈许。
西风送惊湍,步步蹙洲渚。
乱流溯水口,艰进屡延伫。
亭午一回盼,楼橹尚堪数。
舟行田荡间,缘木引前路。
吾方叹阿农,因之动恻楚。
细詷负笠翁,妙用在阿堵。
六月江水落,晚禾正堪布。
新抽藉浮膏,所入倍钟釜。
予闻重踟蹰,豁然发良寤。
阴阳互为根,翻手变苍素。
世故贵更练,接迹每多误。
舣岸促征骑,萧萧碧山暮。
【注释】
按:指代诗题。筠:竹名,这里用作人名。南浦:水边。初移棹:刚划船离岸。日高才丈许:太阳快要正午了。西风送惊湍:西风吹来湍急的水流。步步蹙洲渚:一步步地逼进洲渚。乱流溯水口:在逆流中上溯。艰进屡延伫(zhù):艰难前进多次停下来驻足。亭午:中午。一回盼:一回头望。楼橹(lǔ):船上的桅杆和帆板。尚堪数:还勉强可以数数。舟行田荡间:船行驶在稻田中间的水道上。缘木引前路:沿河岸用绳索攀上树木,为船引路。吾方叹阿农:我正在感叹阿农。因之动恻楚:因此而感动悲伤。细詷(qū)负笠翁:仔细看戴斗笠的渔夫。妙用在阿堵(dū):他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这个“阿堵”。阿堵是古汉语中的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个”。阿农即渔夫。六月江水落,晚禾正堪布:六月份江水已经干涸,晚稻正好收割。新抽藉浮膏,所入倍钟釜:新收割的晚稻,需要用油浸过才能下锅煮食。所入倍钟釜,指用油浸过的晚稻需要两升米才能煮出一升饭。予闻重踟蹰,豁然发良𫍯(huàn)寤:听了这话,我豁然开朗,明白了许多道理。阴阳互为根,翻手变苍素:阴阳相互转化,翻手之间就从白变成黄。翻手变苍素,比喻变化无常。世故贵更练,接迹每多误:世间的事情总是要反复锻炼,所以常常出现错误。世故贵更练,说明世事变化莫测,需要不断磨练自己。接迹每多误,说明人们往往因为经验不足而出错。舣岸促征骑,萧萧碧山暮:停船催促着征人,暮色中的青山显得更加萧瑟凄凉。
【赏析】
这首《南陵别儿童入京》作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诗人当时由江州司马任上被贬谪到南陵县,与儿子、孙子等告别后,又乘船北归,途经南陵县时写下这首诗。全诗写离别之情,但写得情意深挚而含蓄蕴藉。首四句写别子时的情状,五、六句写舟行所见,七、八句写舟行所遇,九、十句写舟行者的内心活动,十一、十二句写舟行人对前途的看法,末四句写舟行者的感想。全篇以景结情,言尽而意不尽。
第一联:“南浦初移棹,日高才丈许。”这两句是点明时间地点和起因的。首联是全诗的总纲,交代了离乡去官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作者在江州时因得罪权臣而遭贬,现在又因受肃宗赏识而出任建邺县丞,准备赴任。他的儿子阿农随同前往,父子俩刚刚在南岸的码头上登舟启航,天已快黑了,离京仅半天的路程而已。
第二联:“西风送惊湍,步蹙洲渚。”此联描写舟行途中的情景。“西风”二字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写出了秋天的凄清气氛。“送惊湍”既写出了惊湍的声势浩大,也写出了惊湍对舟行的阻难作用;“步蹙洲渚”则进一步写出了舟行困难的程度。
第三联:“乱流溯水口,艰进屡延伫。”此联描写舟行途中的具体情景。“乱流”二字写出了河水的湍急,“溯水口”写出舟行途中的险阻,“屡延伫”则写出了因舟行艰难而产生的焦躁心情。
第四联:“亭午一回盼,楼橹尚堪数。”“亭午”二字写出舟行时间。“一回盼”写出因舟行艰难而产生盼望早日到达的心理。“楼橹尚堪数”则写到了中途的江岸,看到有楼橹在江中迎风招展,心中感到慰藉。
第五联:“舟行田荡间,缘木引前路。”此联描写舟行途中的情况。这两句写舟行过程中,沿着岸边的树木攀援而上,为船只引路。
第六联:“吾方叹阿农,因之动恻楚。”此联是作者对儿子的赞叹之辞。“吾方叹阿农”写出了自己对儿子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因舟行艰难而产生伤感的心情。“因之动恻楚”则写出了作者因此而产生的感情波动。
第七联:“细詷负笠翁,妙用在阿堵。”此联描写了作者观察周围人物的情景。“细詷”即仔细观察的意思;“负笠翁”即扛着斗笠的老人;“妙用在阿堵”则写出了作者观察老人的原因。
第八联:“六月江水落,晚禾正堪布。”此联描写了作者观察周围的环境,同时暗含了作者对农民丰收的喜悦之情。
尾联:“新抽藉浮膏,所入倍钟釜。”此联描写了农民丰收的场景。“新抽”写出了农民收获后的高兴之情;“藉浮膏”则写出了农民丰收的原因;“所入倍钟釜”则写出了农民所得的丰厚之数。
这首诗以景结情,言尽而意不尽。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离别之苦、离愁之悲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又不失幽默诙谐之气,令人读来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