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吹雪沾客衣,雪花落地还成泥。
翛然一片下瑶宇,森森万象含春姿。
龙蛇入蛰鬼魅伏,玉楼十二光差差。
使君对此有深契,清标素节相因依。
輶轩随处破湮郁,五岭瘴烟寒不飞。
岂云惠泽润九里,弥漫殆遍天之涘。
东藩浩溔引沧海,天目巃嵷银河低。
凭君一往洒馀沥,爽气瑟瑟连郊圻。
男儿胸次固碨礧,孰委琼玖甘脂韦。
津头举棹发孤啸,相看野色双乌啼。

【注释】

朔风:北风。雪沾客衣:雪花落于衣服上。翛(xiāo)然:轻盈貌。瑶宇:美玉装饰的殿堂。森森:茂盛的样子,这里指万物复苏的景象。差差:明亮的样子。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深契:非常契合。清标:高洁的品行。素节:纯洁的节操。湮郁:沉闷压抑。五岭:泛指广东和广西一带的山区。惠泽:恩惠。九里:九十里的水路。东藩:指岭南地区。浩溔:水势浩大。引:通“扬”,扬起。天目:即天目山,在浙江杭州市西部,为浙、皖两省界山。巃嵷(xuānléi):形容山峰高耸入云。银河:比喻天上的星宿。

【赏析】

此诗是咏物兼写景之作,通过赞美岭南地区的秀美,抒发了诗人对朝廷恩典的感激之情。

首四句写雪后岭南的自然风光。“朔风吹雪沾客衣,雪花落地还成泥。”“朔风”二字点明时令,说明天气严寒,“朔风”之劲,“吹雪”之急,可见其猛烈,而“沾客衣”则说明诗人远道来到南方,冒雪而行,衣衫尽湿。这一句写出了旅途的艰辛和环境的恶劣,但诗人并不以苦为苦,相反却感到一种愉悦和舒畅。“翛然一片下瑶宇,森森万象含春姿。”诗人把雪花比作一片晶莹的美玉片,飘落在瑶宇之上,使原本寂静的瑶宇顿时充满了生机;而周围的万物也似乎都恢复了春天的模样,显得生气勃勃。诗人用“翛然”“森森”这两个词来形容雪花和万物的状态,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接下来两句进一步描写岭南的景色。“龙蛇入蛰鬼魅伏,玉楼十二光差差。”诗人用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岭南地区的山水之美。这里的“龙蛇入蛰”指的是蛇冬眠,“鬼魅伏”指的是鬼怪隐藏,而“玉楼十二光差差”则形象地描绘了岭南地区建筑群的壮丽。这里的“光”字用得非常巧妙,既形容了阳光的明亮,又暗示了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富足和繁荣。

第三联继续写岭南的秀美。“使君对此有深契,清标素节相因依。”这句诗中的“使君”是指岭南地区的长官,他对于岭南的美丽景色有着深刻的喜爱和认同,因此才会如此赞赏。而“清标素节相因依”则是说岭南地区的长官和他的下属都有着高洁的品质和纯洁的节操,他们相互依存,共同维护着岭南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第四联转而描写岭南地区的人文景观。“輶轩随处破湮郁,五岭瘴烟寒不飞。”这里的“輶轩”是指古代的一种轻便车,而“五岭”则是指广东和广西一带的山区。诗人用“破湮郁”来形容岭南地区的道路畅通无阻,而“寒不飞”则形容了岭南地区的气候寒冷,但却没有阻碍人们的出行。这一联通过写岭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和气候特点,进一步突出了岭南地区的秀美。

第五联继续描绘岭南地区的美景。“岂云惠泽润九里,弥漫殆遍天之涘。”这里的“惠泽”指的是皇帝的恩泽,而“九里”则是指距离京城的距离。诗人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皇帝恩泽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岭南地区的美景已经深深地吸引了皇帝的心。而“弥漫殆遍天之涘”则形象地描绘了岭南地区的美景如何遍布天下,让人叹为观止。

第六联再次写岭南地区的美景。“东藩浩溔引沧海,天目巃嵷银河低。”这里的“东藩”是指岭南地区,而“浩溔”则是指浩瀚的河流。诗人用生动的词汇描绘出了岭南地区的河流如海般宽广,而“天目巃嵷银河低”则形象地描绘了岭南地区的山川如银河般壮观。最后两句则是写岭南地区的人文景观。“凭君一往洒馀沥,爽气瑟瑟连郊圻。”这里的“余沥”是指剩余的水珠,而“爽气瑟瑟”则是形容空气清新宜人。诗人用“洒馀沥”来形容诗人对岭南地区的感情如同甘露一样滋润着这片土地,而“连郊圻”则形象地描绘了岭南地区的美好景色如何延伸到了整个郊野。

整首诗通过咏雪来赞美岭南地区的秀美,同时通过对岭南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皇帝恩泽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朝廷恩典的感激之情。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成功地描绘出了岭南地区的美景和人文景观,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篇优秀的咏物诗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