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斜阳明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
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踏莎行》
赏析与词作解析
- 诗词原文
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迤逦依山转。
斜阳灭照村墟,绿槐深护幽人院。
小栅鸣鸡,古梁巢燕,柴门不锁蓬蒿遍。
问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乱。
- 诗词注释
- 露湿春莎:春雨使草地湿润。
- 草生芳甸:草木茂盛的田野。
- 渔舟:渔船。
- 依山转:沿着山势转弯。
- 斜阳灭照村墟:夕阳西下,照亮村庄。
- 绿槐深护幽人院:绿柳浓密地保护着幽静的庭院。
- 小栅鸣鸡:小木栅栏中传来鸡鸣声。
- 古梁巢燕:古老的屋梁上停满了燕子。
- 柴门不锁蓬蒿遍:简陋的柴门敞开,四周长满野草。
- 诗词译文
春天的草地上潮湿,野外的草丛繁茂,沿着山势弯曲的渔船在河面缓缓航行。黄昏时分,太阳落下时照进了村庄,翠绿的槐树深深地守护着幽静的庭院。简陋的木门半开,周围的野草长得又高又密。向朋友询问是否到了那美丽的武陵源,只见溪水流经的地方,桃花如雨般飘散。
- 诗词鉴赏
- 景致描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个宁静而又生动的自然景观,为整首词增添了丰富的视觉感受。
- 情感表达: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既深沉又含蓄,给人以深深的共鸣。
- 意象运用:本词巧妙地使用了“露湿春莎”、“草生芳甸”、“渔舟”、“柴门”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展现了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与地点:《踏莎行·郴州旅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绍圣四年(1097年)春季,地点位于当时的郴州旅舍,即今湖南省郴州市。
- 作者个人遭遇:秦观因党争遭贬,被迫远徙郴州,这段经历使他深感痛苦和孤独,因此借写景抒情来抒发内心的忧郁和感慨。
- 作品影响
- 艺术成就:《踏莎行·郴州旅舍》作为宋代婉约派词的代表之一,其优美的艺术风格和深情的表达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化价值:该词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