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间同谒梵王居,满眼风光画不如。
四面好山凌碧落,一窗修竹称清虚。
苏公丘壑情偏放,范老江湖心暂舒。
和罢阳春人尽醉,不知身世在堪舆。
诗句释义与赏析:
- “乘间同谒梵王居,满眼风光画不如。”
- 注释: 梵王居通常指寺庙,乘闲之余去拜访。”乘间”意为利用空闲时间,”同谒”表示一同前往。梵王居是佛教中的神祇居所,这里暗指寺庙或宗教场所。”满眼风光画不如”意味着在寺庙中看到的风景比任何画作都要美,强调了自然环境的壮丽和不可复制的美。
- 赏析: 这一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于宗教场所中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宗教文化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
- “四面好山凌碧落,一窗修竹称清虚。”
- 注释: “四面好山”指的是周围环绕的山峰,”凌碧落”形容山峰高耸入云端,如同触及天空。”一窗修竹”则是指窗户边的竹子修剪整齐,显得十分优雅。”称清虚”表示竹子给人的感觉既清新又空灵,有超脱世俗的气质。
-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通过具体的景物(好山、修竹)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即希望像这些自然景观一样保持内心的纯净和高远。
- “苏公丘壑情偏放,范老江湖心暂舒。”
- 注释: 苏公指苏轼,他的词风豪放,情感奔放。”范老”可能指范仲淹,他的词作多反映政治抱负与人生感慨。”丘壑”指山水,”情偏放”意味着情感表达较为直接和自由。”江湖”常用来形容世事如水般流动不羁。
- 赏析: 此句表明了不同历史人物的诗歌风格及其背后的情感寄托。苏轼的词风豪放,反映了他的个性;范仲淹的政治诗则展示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两位文人的词作都透露出一种超脱现实束缚、追求自由的精神。
- “和罢阳春人尽醉,不知身世在堪舆。”
- 注释: 阳春指春天,常用来比喻美好的时光或事物,这里的”和罢”意味着结束或完毕。”人尽醉”表示大家都沉浸在某种美好的境界中,无法自拔。”身世在堪舆”中的”堪舆”原本是风水学中的概念,此处引申为命运或人生的轨迹。
- 赏析: 这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于美好时光的留恋以及对人生归宿的感慨。诗人在美好的季节中找到了共鸣,但同时也感到困惑,因为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人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和位置,暗示了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