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既迷兮胡不归。絺绤秋已薄,霜露沾人衣。蟾蜍轻恣蚀,乌鹊寒无枝。
清娱苦不足,羁栖欲何为。
庚子年中秋时分,和王公一起泛舟赏月
山中明月既已迷蒙,为何不归?
秋日穿着单薄的衣裙,霜露沾湿了我的衣衫。
蟾蜍在月光下恣意活动,乌鸦无枝可栖。
清娱之不足为苦,羁旅之人想做什么?
注释:
- 庚子年中秋节,作者与方伯王公同游于江上。“庚子”,指农历年份。“中秋”,即秋季十五夜。“方伯”是封建时代州郡长官的称呼。“王公”,即王公大人。“泛”,泛游、游玩。“歌”,即歌唱。这首诗描写的是中秋赏月时的心情。
- “山月既迷兮胡不归”的意思是:山中的月亮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为什么还不回到家乡呢?表达了思乡之情。
- “絺绤秋已薄,霜露沾人衣。”的意思是:秋天的衣服已经单薄了,霜露沾染了我的衣衫。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赞美和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 “蟾蜍轻恣蚀,乌鹊寒无枝。”的意思是:月光下蟾蜍肆意活动,乌鸦没有树枝栖息。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
- “清娱苦不足,羁栖欲何为。”的意思是:虽然清雅娱乐不足以表达我的哀愁,但羁旅之中又该做什么呢?表达了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思考人生方向的困惑。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赏月为背景,通过对山水、月色、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