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凌空望八荒,不胜愁思寄沧茫。
文章本拟追韩范,面目何曾识孔墙。
一自失身从训注,难为倾海洗肝肠。
平生罪悔都无及,徒把篇诗怨异乡。

【注释】

  1. 和柳子厚登柳州城楼诗韵:作者与柳宗元共同写一首关于登楼观景的七律,名为《柳州城楼》。
  2. 意气凌空望八荒:诗人站在高处,心志豪迈。
  3. 沧茫:大海。
  4. 韩范:指唐代诗人韩愈、柳宗元的诗文风骨,即雄健有力。
  5. 面目何曾识孔墙:比喻自己的文章才华,未曾显露于世人面前。
  6. 训注:指科举考试的应试之作。
  7. 倾海洗肝肠:比喻用诗歌抒发内心的痛苦。
  8. 平生罪悔都无及:表达一种无法挽回的遗憾或愧疚。
  9. 篇诗怨异乡:指在外地生活感到孤独和寂寞,通过诗歌抒发这种情绪。

【译文】
我登上高楼远眺,胸怀豪情,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的天空。然而心中满是忧愁,将这份愁绪寄托给这茫茫的大江。
我曾试图效仿韩愈、柳宗元的文学风格,但那只是表面功夫,我的才华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自从我失身从政,开始为仕途所累,再难像他们一样挥洒自如地写作,用诗歌来洗涮心中的烦恼。
回想起过去,我曾有过种种错误和后悔,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如今只能徒增对远方的思念和忧伤。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朋友柳子厚共同创作的一首七律,表达了作者在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和对自身才华未被充分展现的无奈之情。诗中“意气凌空望八荒”表现了诗人的高远志向和开阔视野,“沧茫”则形容其心境的广阔无垠。

接下来的两句“文章本拟追韩范,面目何曾识孔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己文章风格的自我反思和评价,他承认自己虽然有追求韩愈、柳宗元那样的文学作品的雄心,但实际上并未能真正达到那个水平。这里的“孔墙”象征着文人的学问和才华,而诗人却觉得自己连这些基本的门槛都没有跨过。

第三句“一自失身从训注,难为倾海洗肝肠”,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失意而深感失落的心情。这里“失身从训注”指的是诗人因应试而放弃了自由的创作状态,转而迎合考官的要求,而这种转变使他难以再用诗歌来洗涤内心的困扰。

最后两句“平生罪悔都无及,徒把篇诗怨异乡”,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所作所为的评价。他认为那些犯下的错误和悔恨已经无法挽回了,只能在异乡的夜晚独自对着诗句叹息。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无力感,以及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