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污渠野水滨,转侵人境漫缤纷。
劳劳用尽如针嘴,扰扰无过半粟身。
闷杀终宵挥扇客,何辜千载露筋人。
纵饶饱吮腥腥血,万死西风有几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嘲蚊
- 生长污渠野水滨,转侵人境漫缤纷:蚊子在污水渠边生长,它们到处飞来飞去,扰动着人的安宁。“污渠”指的是被污染的河流或渠道;“野水滨”可能是指乡村或野外的水域。“转侵人境”表示蚊子开始侵入人们的生活区域。“漫缤纷”形容蚊子飞舞时的轻盈与美丽。
- 劳劳用尽如针嘴,扰扰无过半粟身:尽管蚊子努力飞行,它们的身躯却像一根针,微不足道。“劳劳”形容蚊子飞行时不停歇的努力;“如针嘴”比喻它们微小的嘴巴,如同针尖一样细小。“扰扰”指蚊子不停地骚扰。“无过半粟身”说明即使蚊子的身体再小,也足以让人烦恼。
- 闷杀终宵挥扇客,何辜千载露筋人:那些整夜挥扇驱蚊的人,被蚊子打扰得烦躁不堪。“闷杀”意味着蚊虫之多让环境变得令人难以忍受。“终宵”表示整个夜晚都在受蚊子的困扰。“何辜千载露筋人”则暗喻人类自古以来就与蚊子相伴,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为蚊子的存在负责。
- 纵饶饱吮腥腥血,万死西风有几旬:即便蚊子吸食人们的血液,我们也无法摆脱它们。“纵饶”表示即使如此,也可以想象蚊子的吸血过程。“饱吮腥腥血”形容蚊子吸取了足够的血液以维持生命。“万死”表明蚊子的生命周期中死亡的次数很多。“西风”在这里指的是秋天,因为秋风通常伴随着蚊子活跃。“有几旬”表示这样的季节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蚊子的厌恶和无奈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中昆虫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