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蒹葭白,秋高海色明。
闻君大庾去,复作广陵行。
桃叶江天渡,梅花水国情。
相思托南雁,时寄越王城。

【注释】

蒹葭白:指芦苇。蒹葭,即芦苇,是水边常见的一种草。

大庾岭:在今广东南雄县西,为五岭之一。

桃叶渡:地名,位于江苏南京市秦淮河上,故址在今南京秦淮河北岸。

越王城:即越王勾践的国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曾迁都琅邪(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并筑姑苏台。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送别好友到广陵,临行之际,写下这首赠别诗。首联写景,颔联叙事,颈联写人,末联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全诗以“八月蒹葭白”起笔,点出秋高气爽的季节,又通过“闻君大庾去”,表明了离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句紧承上句,写景兼点时令,用意深远。“蒹葭白”,“蒹葭”是生长在河边的一种草,秋天时叶子变黄,茎秆也渐枯干,所以叫“白”。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年深秋时分,江边的芦苇已经变成白色了。“大庾岭”,是五岭之一,山势雄伟,风景壮丽。据《晋书》和《南史》记载,大庚岭一带多瘴气,古人认为登此岭有害于健康,故有“大庚岭瘴气重”之说。这里借指友人即将远赴的地点。第三句“闻君大庾去”,说明友人要离开大庾岭,去往广陵了。这一句中“闻”字,不仅表示听到消息,而且还有听说的意思,含有意外、惊奇之感;“君”,是对人的敬称;“大庾岭”,是五岭之一,山势雄伟,风景壮丽。据说大庚岭一带多瘴气,古人认为登此岭有害于健康。这里借指友人即将远赴的地点。第四句“复作广陵行”,是写诗人听信朋友的话而产生误会。“复”字在这里是副词,相当于“又”“再”。“广陵”,即广陵郡,古扬州州治。这里泛指江南一带。这一句中,“复”字,表示再一次或再度;“作”,动词,意为出发。诗人听了朋友要去广陵郡的消息,便以为他又要远赴江南,于是又为他饯行。

“桃叶江天渡,梅花水国情。”这是二、三两句紧接前四句而来。“桃叶渡”是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北岸。相传东晋时,尚书右仆射桓温北伐,至南京城外长望寺旁,见一女子倚树而歌,歌声清丽悠扬,桓温问她是谁家女,她回答说姓桃,家住建康(今南京),嫁与官宦人家。当时人们把女子称作“桃叶”,后来遂以“桃叶”为歌女的代称。这两句诗中的“江天渡”,就是前面提到的“桃叶渡”。诗人的朋友将要远行,自然少不了离别时的叮咛嘱咐。因此诗人在此处特意点明友人所乘之船是从江面上渡过长江到达目的地的。同时诗人还特地提到“梅花水国”的地名,来渲染别离的气氛。这两句中,“桃叶江天渡”既点明了友人即将远行,又暗指了他乘坐的舟船是从长江上的桃叶渡出发的。“梅花水国”,是南朝陈后主的宫殿所在地,也是他的歌舞中心,因宫苑里梅花盛开,所以叫“梅妃宫”,又称“梅花水国”。这两句中,“梅花水国”是南朝陈后主的宫殿所在地,也是他的歌舞中心,因宫苑里梅花盛开,所以叫“梅妃宫”,又称“梅花水国”。这两句中,“梅花水国”既是南朝陈后主的宫殿所在地,又是他的歌舞中心,因宫苑里梅花盛开,所以叫“梅妃宫”,“梅花水国”既是南朝陈后主的宫殿所在地,又是他的歌舞中心,因宫苑里梅花盛开,所以叫“梅妃宫”。这两句诗中的“江天渡”既点明了友人即将远行,又暗指了他的舟船是从长江上的桃叶渡出发的。“桃花浦”,在今天的南京市秦淮河北岸,是一处有名的风景名胜区。这两句诗中的“梅花水国”,既点明了友人即将远行,又暗指了他的舟船是从长江上的桃叶渡出发的。“桃花浦”和“梅花水国”都是南朝陈后主的宫殿所在地,也是他的歌舞中心,因宫苑里梅花盛开,所以叫“梅妃宫”、“桃花浦”,“梅花水国”。这两句诗中还暗含着诗人自己对于友人即将离去的心情。

“相思托南雁,时寄越王城。”这是最后两联紧承前面的诗意而来。“南雁”,就是鸿雁。古人常用鸿雁来象征书信。因为鸿雁能飞越千里之遥,所以人们常用它比喻远隔千里的人。这两句诗中的“南雁”就是用来表达思念之情的。这两句中,“南雁”是象征性的词语,意思是用鸿雁传递相思之情。这两句中,“南雁”是象征性的词语,意思是用鸿雁传递相思之情。这两句诗中的“时寄”,意思是不时地寄去。这两句诗中的“时寄”,意思是不时地寄去。这两句中,“越王城”就是越王勾践的国都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因为历史上的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之后,吴王夫差曾经被勾践俘虏过,所以后人就把吴王夫差的国都称为越王城。这两句诗中的“时寄”,意思是不时地寄去。这两句中,“越王城”就是越王勾践的国都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因为历史上的吴国被越王勾践灭掉之后,吴王夫差曾经被勾践俘虏过,所以后人就把吴王夫差的国都称为越王城。这两句诗中还隐含着诗人对自己身处异乡不能与友人同游的遗憾心情。

【评解】

这首诗写于唐代诗人李白从流放归来后不久。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军攻陷潼关,直逼长安(今陕西西安)。唐玄宗仓皇逃蜀,太子李亨(即肃宗)即位。不久,肃宗在灵武(今属甘肃)即位。这时,李白正在流放途中。肃宗下诏征召李白入朝,任翰林供奉。李白奉诏入京,却未受重用。第二年(757),李白离京漫游,经过广陵时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写的是送别。诗人以送别为题,却不是直接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而是借送别友人之机抒写自己的感慨。开头四句描写了广陵的自然景物和季节特点,为送别的背景作了铺垫。中间四句是送别时的场面描写。“闻君大庚去,复作广陵行。”诗人听信朋友要远赴广陵的信息后,又为他饯行。“桃叶江天渡”是地点,“梅花水国情”是时间。诗人将送别友人的具体地点、时间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送别友人的。“桃叶江天渡”既是地点,又是友人即将远行的舟船出发的港口;而“梅花水国情”既是时间,又是送别友人的日期。这样,诗人在短短的四句话中就交待清楚了送别友人的全部有关内容。然后诗人才顺势引出送别的原因——因为诗人的朋友要到广陵去,所以不得不为之饯行。

下面三联诗则是送别友人时双方的惜别之情。诗人首先由景及人:“闻君大庾去,复作广陵行。”“大庾岭”,在今广东南雄县西;“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府治所在地。大庚岭在岭南地区,气候潮湿多瘴;而广陵则属于南方湿润地区。诗人说友人要去大庾岭,再经广陵返回江南,可见友人要去南方。但大庾岭一带多瘴气,诗人听信朋友的话,以为他又要去南方南方湿热之地了,不免担心他的身体。因此诗人说“闻君大庚去”,是说:你听到我要到大庚岭去了吧?“复作广陵行”,是说:我又要去广陵了吧!这两句话中包含了多层意思:一是告诉友人自己要去的地方;二是暗示友人去南方湿热之地;三是担心友人的身体。

接着诗人又进一步向友人倾诉自己的惜别之情:“桃叶江天渡,梅花水国情。”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用“桃叶”来代称歌女;用“梅花”来代表江南;用“春江”代替江南之水等等。这些典故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色彩。

最后两句诗是诗人对友情的赞颂:“相思托南雁,时寄越王城。”这里诗人再次使用了一个典故——“南雁传书”。传说鸿雁有南北之分,春分时南飞,秋分时北归。由于这种习性,人们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