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真万丈,城郭已千重。
别界开灵府,高居见岱宗。
日光低午照,云影乱诸峰。
努力排修翮,琅琅玉阙钟。
【注释】
①甲寅: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
②与蜜在慧均四藏:指苏轼与其好友惠思(原名惠思,字子真)、黄庭坚、张耒、秦观等人游于济南的慧力寺中,结为密友,号“五老”。
③自显超汉铁关洞开瓶出法:指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曾在铁门山凿石为洞,以通泉水。又据《宋史·苏东坡传》载,苏轼曾用铁瓶汲泉。
④漪文始十靖一挂云诸子从燕台:指苏轼在密州任上所作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其中“我诵明月”句。
⑤取道泰安登岱岳:指苏轼在密州任上作《登泰山记》。
⑥所经胜概:所经过的名胜古迹。
⑦矢口咏歌:指苏轼在密州任上所作的《赤壁赋》等文章。
⑧共得五言近体十二章:指苏轼在密州任上所作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及《题西林壁》等文章。
⑨志一时:指记录这一历史时期。
⑩天门:泰山南面的一个自然门户。
⑾城郭:城墙和城楼。
⑿别界:分别的境界。
⒀灵府:佛家称人的精神境界。
⒁高居:站在高处。
⒂见:显现。
⒃日光:太阳光。
⒄修翮:展翅飞翔的鸟。
⒅琅琅玉阙钟:指皇宫中的钟声。
【赏析】
此诗作于熙宁三年,作者任密州知州期间。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二句写泰山之高峻雄伟。首句“天门真万丈”,写泰山耸立云天之中,如天然的门楼;次句“城郭已千重”,写泰山周围有重重的城墙围绕。这两句既写出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出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后二句写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心情。第三句“别界开灵府”,意思是说,当诗人来到泰山,进入一个别的境界的时候,他仿佛进入了神仙居住的灵府。第四句“高居见岱宗”,意思是说,站在泰山之巅,诗人仿佛见到了东岳泰山的主峰。这两句既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向往之情,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最后二句写诗人登山时的所见所感。第五句“日光低午照”,写的是日影斜射的景象;第六句“云影乱诸峰”,写的是云雾缭绕的景色。第七句“努力排修翮”,写的是诗人奋力向上飞升的情景;第八句“琅琅玉阙钟”,写的是诗人听到皇宫中传来的钟声。这两句既描写了诗人登山时的所见,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更突出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既有对泰山壮丽景象的描述,又有对自己雄心壮志的抒发,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