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忆溪桥遇我师,自挑衣履到山时。
久谙细行劳皆喜,远赴檀那病不辞。
寒骨似霜流辈服,夜坛无食野魂悲。
供亲捆屦终难待,几日春条为倒吹。
【注释】
尚忆溪桥遇我师,自挑衣履到山时。
久谙细行劳皆喜,远赴檀那病不辞。
寒骨似霜流辈服,夜坛无食野魂悲。
供亲捆屦终难待,几日春条为倒吹。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与一位隐居山林的僧人相遇,并且与他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间。诗中主要描写了两位僧人在寺庙附近共同度过的时光,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不同态度。
诗人描述了他与那位僧人的初次相遇。他还记得那天在溪桥上遇到了这位僧人,当时他正自挑衣履,准备前往山上修行。这里,“溪桥”和“我师”构成了一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两人的初次相遇。
诗人描述了他在山上的生活。他了解到这位僧人已经习惯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因此他对此感到非常高兴。这里的“细行”指的是僧人的修行方式,而“劳皆喜”则表达了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喜悦。
诗人描述了他们在山上的生活。他发现这位僧人虽然已经远离了世俗的生活,但他仍然保持着对疾病的警惕。这里的“檀那”是指佛教中的施主,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病痛而远赴山林。
诗人描述了他们的生活状态。他的寒骨似乎像霜一样冷硬,而他的朋友们却没有食物可以吃,只能在野地里哀鸣。这里的“寒骨似霜”和“夜坛无食”都是形容他们的生活状况。
诗人描述了他们的生活困境。他们的供品(如鞋子)都已经捆好,但依然难以得到供应;而他的朋友也只能等待数日才能得到食物。这里的“供亲”是指供奉神灵的食物,而“供亲捆屦终难待”则表达了他们面临的困境。
整首诗通过描述两位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不同看法和选择。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无奈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