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曾不远,松石旧经行。
不记下山路,空闻流水声。
林深疑月暗,洞广觉天晴。
俱是樵苏者,谁能辨姓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与友人宿西樵,夜寻陈元孝山楼的诗。诗人先叙述自己曾不远离山林,来过多次,又写自己曾在松、石之间经过,但并不记下山路的详细情况;接着写自己在月夜中听到流水声,以为是到了山下的小路,其实并非如此;然后写深林之中,疑为夜晚,洞门广大,却感到天晴;最后写自己都是樵夫采柴者,谁又能辨别出自己的姓名?
此诗写寻访山中隐士陈元孝的情景。首联“寻幽曾不远,松石旧经行”两句写诗人曾到山中寻找隐士陈元孝。“寻”和“经”都是指行走。这二句是说:寻找隐者陈元孝的路并不遥远,我曾在松树和岩石间走过许多地方。首联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颔联“不记下山路,空闻流水声”二句是说自己在松、石之间行走,并不记得山路如何走法,只听见流水的声音。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不记”、“空闻”二词都写出诗人对隐者的敬重之情。颈联“林深疑月暗,洞广觉天晴”,写诗人在林深处感到天色暗淡,进入洞中后觉得天空湛蓝。这两句是写诗人的感受。尾联“俱是樵苏者,谁能辨姓名”二句是说:大家都是打柴人,怎么能辨别出我的姓名呢?“樵”“苏”是泛指打柴砍柴的人,这里借指隐者陈元孝。这二句是说:我们都只是打柴人,怎能分辨得清是谁呢?这二句是写诗人的感叹。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意境很美。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隐者的尊敬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