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方水旱岁不虚,郡国正奈无仓储。
何人建议募输粟,只恐米来民半无。
天子亲耕后亲织,转见民间多菜色。
明堂清庙事且迟,一土一木民膏脂。
【注释】
雷雪行二首:指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发生的“天宝大旱”和同年发生的“地震”。
郡国正奈无仓储:指各地州县的仓库里没有存粮。
募输粟:征集粮食。
只恐米来民半无:只怕老百姓有一半吃不上饭。
天子亲耕后亲织,转见民间多菜色:意思是说皇帝亲自参加耕种之后又亲自从事纺织,结果却看到民间百姓面带菜色。
明堂清庙事且迟,一土一木民膏脂:意思是说国家大事暂且缓一缓,因为老百姓连一点油水也榨不出来了。
【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发生的“天宝大旱”和同年发生的“地震”。当时,天下大旱,百姓饥饿,而朝廷却还忙于举行盛大的“雩祭”,并下令全国征调粮食,以备灾荒。因此,在诗中诗人用讽刺的口吻批评了唐玄宗不顾民生疾苦,只顾享乐的行为。
前四句写天下大早,官府仓廪空虚,农民饥馑。“郡国正奈无仓储”一句,直截了当地点出天下大旱之严重性,接着写官府仓廪空虚,农民饥馑,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篇的主要事实。作者抓住这一中心事实进行描写,使诗歌的主题鲜明集中突出,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四句写唐玄宗亲耕亲织。“天子亲耕后亲织,转见民间多菜色”,是说唐玄宗亲自去耕种田地,亲自去织布做衣服,结果却发现民间百姓面带菜色。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与前面写“郡国正奈无仓储”一事无关,但实质上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当百姓饥饿到极点的时候,才会像老农一样面带菜色。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对上面所写“郡国正奈无仓储”的事实的补充说明,是对前面事实的总括。
“明堂清庙事且迟,一土一木民膏脂”,意思是说国家大事暂且缓一缓,因为老百姓连一点油水也榨不出来了。“明堂清庙”指的是朝廷中的祭祀活动。这里诗人用典,借指国家的大事。“且迟”表明诗人希望朝廷能从大局出发,不要过于劳民伤财,要顾全大局。“一土一木民膏脂”一句,是说朝廷里的祭祀活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这些人力物力本来是应该用来救济老百姓的。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将皇帝和民众置于同一平面上进行刻画。它以辛辣的笔触揭露了唐玄宗骄奢淫逸、不恤民艰的昏庸腐朽本质。同时,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充分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