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来天意长奸雄,一语深投月旦公。
岂谓三袁尽河北,更教诸葛起隆中。
烟消赤壁沉雄俊,树冷西陵怨女童。
不及人狼祖馀知,化牛犹得占江东。

读《读魏武则天事用石楼太史韵》

乱来天意长奸雄,一语深投月旦公。
岂谓三袁尽河北,更教诸葛起隆中。
烟消赤壁沉雄俊,树冷西陵怨女童。
不及人狼祖馀知,化牛犹得占江东。

译文:
乱世之中,天意似乎偏爱那些奸诈的人,他们如影随形,如同月下老人般,暗中投下了一语。然而,谁能想到,河北的袁绍、袁术已经穷途末路;而诸葛孔明却依然能够重新出山,在隆中隐居,等待时机。
烟雾散去后,赤壁之战的壮丽景象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那些英勇的将领们,在西陵之地,面对着冰冷的树木,诉说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这些人的命运,仿佛是一只狼,虽然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家园,但仍然能够凭借着智慧和勇气,继续在江东地区生存下去。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历史人物的命运变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百态的深刻理解和感慨。诗中的“月旦公”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评断人物善恶的标准,顾清在这里借指公正无私的评价者。诗人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历史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奈。

首句“乱来天意长奸雄,一语深投月旦公”,表达了乱世之中,奸诈之人如同黑夜中的猛兽,难以避免。同时,诗人通过提到月旦公这样的评断者,暗示了即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正义的力量依旧存在,只是需要更深一层的理解与洞察才能看清真相。这种对比增强了诗歌的主题深度,使得读者不仅看到了表面的混乱,更深入地感受到了隐藏其中的正义与黑暗的斗争。

“岂谓三袁尽河北,更教诸葛起隆中”,通过提及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强调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总会有新的希望和机遇出现。这里的“三袁”指的是东汉末年的袁氏家族,他们曾经一度占据河北之地;而“诸葛孔明”则是指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顾清通过将这两位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寓意即使在困境中,也总有机会重新崛起。

最后两句“烟消赤壁沉雄俊,树冷西陵怨女童”,则是以更加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历史的悲剧色彩。赤壁之战的失败象征着英雄的落寞,而西陵之地上的哀愁则映射了普通人的悲哀。顾清通过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沉思考,也触动了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历史典故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它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咏史之作,更是一次对人性、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