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从场屋叹拘缠,送子临风一怅然。
王路到来长似砥,圣言何必总如天。
炎风赤日三千里,夜雨寒灯二十年。
选作上清堪一笑,也应元只旧时钱。
诗句
- “每从场屋叹拘缠”: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常常感叹自己被各种束缚和限制所困扰。
- “送子临风一怅然”:诗人为即将离开的人送别时,感到非常惆怅和失落。
- “王路到来长似砥”:这句话意味着当道路变得漫长且艰难时,就如同磨石一样坚固。
- “圣言何必总如天”:诗人在这里表示,即使圣人的话语听起来高远,但不必将其视为不可逾越的天堑。
- “炎风赤日三千里”:描绘了一个炎热的场景,阳光灼热,仿佛有三千里之广。
- “夜雨寒灯二十年”:这里暗示了长时间的等待和不易,夜晚的雨水和寒冷的灯光代表了长时间的等待和孤独。
- “选作上清堪一笑”:诗人选择放弃仕途,选择一种清净的生活态度来面对世界。
- “也应元只旧时钱”:表示在科举中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但最终得到的回报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
译文
- 每从场屋叹拘缠,送子临风一怅然。
每当我在科举考试中感到受困,我都会送走儿子并感到一阵失落。
- 王路到来长似砥,圣言何必总如天。
道路如此漫长,如同磨石一般坚硬,而圣贤之言又何必都像天空一样遥不可及?
- 炎风赤日三千里,夜雨寒灯二十年。
炎热的夏日里,有三天的路程那么遥远;漫长的夜晚中,一盏寒灯闪烁了二十年之久。
- 选作上清堪一笑,也应元只旧时钱。
虽然选择了隐居生活,但却只是一笑置之,因为应考的费用已经用尽了所有的积蓄。
赏析
这首诗是陈丕显对一个即将离开的人的赠词。诗中通过描绘科举考试的艰辛、道路的漫长以及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表达了一种对于名利的超脱和淡泊,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哲理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