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傍我舟,势若随人去。
因之得随名,万古滨江住。
我来潮正落,龈腭尽呈露。
仰攀鱼龙窟,凛有覆压惧。
登高足力倦,望远关百虑。
重来复何时,记取停舟处。

【注释】

圌山:山名。在江苏泰州市东北,即今泰州境内的一座小山。孟渎:古时运河支流,即今长江。随山:指此山形似人形,从上而下蜿蜒如随人上下。阻风:大风阻碍航行,不能前进。一夕:一夜。

【赏析】

《随山》诗是一首咏叹圌山的小诗,诗人以舟行江上为题,借对圌山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全诗四句二十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清远,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好诗。

“青山傍我舟,势若随人去。”首两句点出“舟”与“山”,写出船行水面,青山环绕,水势湍急的景色。“势若随人去”一句,既写山,又写舟,把舟行水上,山形似人、顺水而动的情景生动地勾勒出来。

“因之得随名,万古滨江住。”第三句进一步写舟行水上,山影随舟而去的景色,并引出下句。“万古”二字,表明了山和水的永恒不变,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永恒不变的感受。“滨江住”,写出了山和水永远相依相随的景象和感情。

“我来潮正落,龈腭尽呈露。”第四句紧承前句而来。“龈腭”指江中的礁石,“尽呈露”是指潮水退去露出礁石。这句写出了江中潮水的涌动和变化,以及礁石的露出,从而突出了诗人观山望水时的心情。

“仰攀鱼龙窟,凛有覆压惧。”第五句紧承前句而来,写诗人站在山顶,仰望山峰,看到山峰像鱼龙一样的洞穴,令人感到震撼、畏惧。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山峰的喜爱之情,还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登高足力倦,望远关百虑。”第六句紧承前句而来,写诗人攀登高峰,虽然感到疲惫,但心中却充满了对远方的期待和思考。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还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重来复何时,记取停舟处。”最后一句紧承前句而来,写诗人再次来到这里,想要记下这个地方,但不知是否还有机会再来。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留恋和不舍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整首诗通过对圌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