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水旱便流离,风景萧条思惨悽。
到处唤春空有鸟,连村报晓寂无鸡。
颓垣废井荒芜宅,垢面蓬头瘦损妻。
更有社公同寂寞,年来不复享豚蹄。
【注释】
(1)甲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2)近体:指七律。
(3)水旱:指自然灾害,这里泛指战乱。
(4)凄惨:悲伤凄凉。
(5)社公:指社神,古代祭祀土地神、谷神和五谷之神的神灵。
(6)豚蹄:猪牲的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战乱中写的。
首联写诗人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看到风景萧条,心情极为凄怆。颔联写春天到来时,到处呼唤春色,但连报晓的鸟儿都没有。颈联写荒废破败的房屋,妻子蓬头垢面,瘦损不堪。尾联写自己与社公一样感到寂寞无望。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也表达了他个人的痛苦遭遇。
首句“一经”两句,以“经”字总摄全篇,点明题旨。诗人由安史之乱起,写到战祸频仍,民不聊生,最后归结到“流离”“思惨凄”。“经”在这里是动词,表示经历,经历的内容是“水旱”。这一句承前启后,为下面的叙述作准备。“水旱”二字用得极好,它概括了当时战乱频繁的情况。“风景萧条”,是“水旱”带来的后果;“思惨凄”,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次句“到处”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战后荒凉的景象。“唤春”本是好事,因为“空有鸟”说明春天已过,“寂无鸡”说明鸡鸣报晓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空”、“寂”二字,渲染出战乱之后一片荒凉的气氛,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
三、四句,描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灾难。“颓垣废井荒芜宅”一句承次句而来,“废井”既指战乱造成的毁坏,“荒宅”则是指战争使人们无法居住。两句之间,由“废井”到“荒宅”,“颓垣”到“颓废”,“荒芜”至“荒芜”的变化,层层递进,写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废井荒宅”,又照应了首句中的“水旱”。
五、六句,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垢面蓬头瘦损妻”写妻子憔悴的形象,突出了她的不幸。“垢面蓬头”是说头发蓬乱,脸上满是污垢,这是形容战乱中人们生活困苦、营养不良的结果。“瘦损妻”一句,既写了战乱造成的后果,又写出了作者对妻子的怜惜之情。
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处境。“社公”即土地庙的神主,“同寂寞”是说与社公一样感到孤独。诗人在这句里,运用了拟人手法,把社公人格化了。这样,就把战乱带给人们的灾难写得更为深刻。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切感人,通过一系列形象来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